轉貼~年輕人不是用來操的
這些年我常常接到一些莫名奇妙的電話。<br />
<br />
一家很著名的電視台傳來一個很生嫩的聲音,想邀請我接受訪問,我問了一些問題對方都說不知道。她解釋說:「我只是幫忙打電話的。」「你說的不清楚,要我如何答應呢?」我婉拒了對方的請求,對方還傻傻的追著說:「那我等一下去請示一下上面。再告訴你。」「什麼是上面呢?」「就是這個案子的承辦人呀。」我猜,這又是一個大公司外圍的派潛人力或是工讀生。<br />
<br />
一家開銷很大的公司養了很多正職的員工,一個比一個大牌,一個比一個懶惰,最後在第一線工作的全是這種拿很少酬勞又沒有福利又沒機會升遷,也無法累積年資的派遣人員、臨時助理、工讀生或是公務機關的替代役男。如果在過去,同樣一件事情,不會用如此粗糙的方式進行,把每個人都當成可替代的「物件」來處理。<br />
<br />
我一方面很同情這些被派在第一線工作的年輕人被草率的對待,一方面也對這種充滿官僚氣息和不平等待遇的工作倫理和文化感到憤怒。我為了維持起碼的尊嚴都不會答應這一類的邀約,不管那是多麼偉大的機構。我知道沒有我的參與,每件事情都會繼續下去,也都會完成,但我就是不想浪費時間在這些人和這些工作上面。我沒有必要去忍受這些荒謬的現象,到底問題出在那裡?<br />
<br />
我想起自己在一家電視公司當經營者的故事。剛到公司,幾乎天天都要處理一些因為公司轉型所衍生出來的許多問題。有一天辦公室門口吱吱喳喳來了一群看起來像大學生的女孩子,她們要求要當面見我。我請她們坐在我的辦公室的會議桌前聽她們的抱怨。<br />
<br />
她們原來是隸屬於我們公司一個教學頻道的工讀生,大部份都是來自南部,靠著助學貸款讀著北部的大學的窮孩子。她們爭先恐後的算給我聽她們在台北的生活開銷,還學貸、繳房租、伙食、寄回去的家用。按照公司過去的傳統,這些工讀生都會成為正式的員工,她們說,她們是這個部門最忙的,也是待遇最低的。我看著這些大學剛畢業的窮家孩子,和人事部門商量後,每人加薪三千元。我無法解決社會大問題,但至少先解決自己看到的小問題。<br />
<br />
同一年,女兒拿到義大利米蘭工業設計學院的碩士文憑回到台灣,我沒有替她打電話拜托朋友找工作,她開始到處碰璧。後來她試著不寫最高學歷,一再降低對薪資的要求還是沒機會。有一天,她遇到了一個過去認識的小男生,兩個人聊了起來,才知道目前職場的悲慘狀況。小男生學的是廣告設計,利用暑假在一家廣告公司打工,他在這家公司的工作從美編、排版、修圖、修電腦到打掃清潔,是全公司最忙的。他說將來就算是畢了業,起薪也只有一萬八。那個小男生原本對美術設計還懷著夢想,還沒畢業就看到自己的未來。他無奈的說:「反正我們很好用,什麼都會,又耐操。我們這些年輕人註定是要被操到死的!」<br />
<br />
四個月後女兒找到一家正要擴大生意的網路公司當動畫設計師,果然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加班日子。不到一年又被挖角到一家報紙副刊當主編,但是她很快又決定去一家提琴店當店長,之後,又轉換跑道到一家出版社工作。短短五年內換了四份完全不同性質的工作,唯一沒變的是活在自己的奇幻世界,寫她的長篇奇幻小說,並且學會拉大提琴。她曾經很不平的對我說:「這個環境會把滿腔熱血的年輕人變成了自我價值毀壞的卑微小動物,大人們卻又怪罪我們年輕人驕縱不耐操。其實我們很努力!」<br />
<br />
<span style="color: #993300">年輕人是要教的,是要讓他們發揮創意的,不是拿來當機器人操的。讓年輕人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讓他們能看得更高更遠,而不是將他們踩在腳底下突顯大人們的權力和威風的。<br />
<br />
</span>年輕人生在這樣一個爛時代,已經夠倒楣了,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和舞台吧。<br />
<br />
<br />
-------------------------------<br />
<br />
相信這篇文章寫的東西,大家都不陌生,<br />
我們都是公司底層的小人物,做得要死,<br />
然後我們的上頭,會有很多人,出一張嘴,<br />
坐領高薪,有的人連最基本的東西也搞不太清楚,<br />
因為他已經離第一線的工作太遙遠,<br />
面對他們的政策,我們有時還要找對策,<br />
因為傻傻聽他們的,真的會死很慘!<br />
這個社會的大人,很喜歡給年輕人貼各種標籤,<br />
每個年紀都有散漫不努力的人,<br />
月光族,草莓族,不是六七年級乃至八年級的專利,<br />
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出社會,台灣的經濟已經走下坡了,<br />
面對的是越來越少的機會,不像他們面對的是經濟蓬勃成長的年代,<br />
環境沒有現在好,但多的是機會,努力都有機會往上爬,<br />
郭台銘曾說:現在台灣年輕人的抱負只剩開一間咖啡店!<br />
我卻想說,能開一間咖啡店已經不錯了,<br />
我想問他,當他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台灣有所謂派遣和約聘這種東西嗎?<br />
走到哪裡,好的位置都被四五年級的人佔住了,<br />
這些四五年級的高層,捨不得花錢培育人才,不想把機會下放,<br />
我們就像捏在他們手裡的濕毛巾,當我們微薄的能源被擰乾後,就被丟開,<br />
誰還想著爬多高?不要在現在的位置摔下來就好了....=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