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應該贖回基金?

本內容摘錄自《買錯基金,也賺錢?!》

除非你打算擁有一檔股票十年以上,否則不要持有超過十分鐘,我最喜歡的持有期間是永遠。——巴菲特

你是否也曾因為聽了一場精采的投資說明會,或是受到銀行理財專員的一再鼓吹,而滿懷希望地投資某一檔基金?然而,最後卻在市場行情下跌時憂心忡忡,不得不含淚贖回?選基金不容易,好不容易精挑細選一檔基金,錢也投入了,但問題卻接踵而來,該持有多久?基金淨值一直跌,該不該贖回?又在什麼情況下,必須壯士斷腕忍痛贖回?以下告訴你基本贖回的原則,雖然我們不一定要像巴菲特一樣永遠持有,但是也絕對不是胡亂搶進殺出,結果最後買高賣低,失了準頭也亂了節奏。

賣出訊號:發現誤上賊船買在最熱的時候

通常在新基金募集或某一種類型的基金很熱門的時候,投資人會受到報章雜誌及市場反應影響,而興沖沖地買進一檔「所有人都說好」的基金;然而當熱潮一退,有的基金禁不起考驗,淨值可能就會一洩千里。一旦買了之後發現不如預期,最好不要猶豫,寧可趁還只是小賠趕緊出場。

再者,除了全球基金、平衡基金等將資產配置於不同市場或金融商品上的穩健型基金,其他基金受到單一市場漲跌的影響相當大。若是在一九八九年日本股市最熱時投資日本基金,或是在二○○○年網路泡沫前搶進網路基金,一旦市場轉向,基金淨值馬上剩下一半不到。

這兩年,一些基金公司及銀行強調可以幫投資人設停損點,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在申購基金時,只要告訴基金公司你最大能夠忍受基金跌5%、10%或20%,一旦基金淨值跌到原先設的停損點,基金公司就會通知你該贖回了。請記得,千萬不要捨不得,寧可認賠出場,也不要一套牢就是三、五年! 

賣出訊號:績效表現明顯落後同類型基金

當基金表現落後標竿指數或同類型基金太多,而且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改善時,可能就是基金的投資策略出了問題,或是基金經理人選擇標的能力不佳,這時不該戀棧。若要挑選長期績效表現超越同儕的基金,可以參考標準普爾評等或晨星評等對基金長期績效表現的評價,另外,台灣基金獎、傑出基金金鑽獎得主都有長期穩定的績效表現,可以作為參考。

賣出訊號:投資策略或投資哲學改變

基金的投資策略與哲學代表的是投資的神經中樞,經理人必須依照其架構規範進行標的選擇,一般來說,投資策略與哲學是在基金成立前便確定,並在公開說明書上明白標示,而投資人也應該是在確定一檔基金的投資策略適合自己的需求後才決定申購。但是有些基金經理人因為績效的考量,可能會增加投資組合的風險,或者是因應市場的趨勢,提高保守型商品的投資比重,雖然對投資人來說不見得是負面的,但因為偏離原先的投資策略,與投資人的需求不符,這時最好重新選擇一檔表裡如一的基金。

賣出訊號:基金經理人或投資團隊大幅異動

早年基金界捧出不少明星經理人,但是這也掀起了一陣挖角風,有些明星經理人在轉換跑道後,績效表現大不如前,因此近來基金公司改為訴求堅強的投資團隊。雖然說不要迷信明星基金經理人,不過不可否認的,基金經理人及研究團隊是決定基金績效成敗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海外基金,因為基金經理人的異動率都相當低,如果有異動的情形發生,有可能是基金公司的政策改變,或是管理階層人事異動,不管原因如何,都可能影響基金績效。再者,新任基金經理人的操作風格多半會與原先的經理人不同,在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建議可以先贖回再做打算。
  • 賣出訊號:基金公司發生舞弊或醜聞

    理律律師事務所的劉偉杰因為個人操守問題盜賣客戶股票,致使理律背負龐大債務;安隆公司由經營高層利用非法會計手法捏造獲利,最後導致破產,這些事件不但顯示公司的內控出了問題,經營者的風格與公司文化也會被大眾質疑。

    必須再三強調的是,要讓投資人信賴,基金公司的信譽是不可或缺的。基金公司掌管的是投資大眾的錢,你願意把錢交給一個沒有誠信的公司嗎?美國證管會與調查局在二○○三年因為某些基金公司涉嫌優待大額投資人,而對小額投資人造成不公平的現象展開調查,此舉一度造成資金大舉流出遭到調查的公司,不過在這些公司撤換相關人士及進行內部重整後,資金也再度流回。其實被爆發出來的這些醜聞很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當不確定基金公司的內控是否已經獲得改善之前,最好還是先將資金撤離,再做觀察。


    賣出訊號:自己的投資目標已經轉變

    每個人的投資目標會隨著年齡增長或生活型態轉換而有所改變,年輕時可能為了買車、遊學、購屋等計劃需要投資,婚後為家人著想,會規劃子女教育基金、年度旅遊基金等,到年紀漸長,又該為退休基金作準備。每一個人生階段,要考慮的層面不同,能承受的風險越來越低,理財策略與投資工具也該隨之轉變,這時候應該將原先的基金一次或逐步贖回,轉換至更適合自己投資目標的基金。

    在基金公司這麼多年,常常聽到許多投資顧問不斷地建議客戶買進再買進,卻很少聽到會主動提醒客戶應該賣出的投資顧問。或許你會覺得很奇怪,基金公司不是應該要在低檔時建議買進,在高檔時建議賣出,怎麼我的投資顧問老是只會叫我買?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大部分投資顧問的收入與客戶的投資「存量」成正比,存量愈高收入愈多,所以當然只叫進不叫出了!

    雖然也有愛惜羽毛的投資顧問會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買進或賣出的問題,但那畢竟只是少數,何況沒有幾個人可以每次都抓到正確的買賣點。務實一點吧!不妨想一想:最關心你投資成敗的人是誰?投資顧問?基金公司的總經理?都不是吧!最後的投資成敗當然還是必須由你自己承擔。建議在投資之後還是要定期審視投資的狀況,仔細聽聽有沒有以上的贖回訊號?如果有,告訴自己:「出!」 

    ***********************************************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實例
    之前工作忙沒空注意美股行情
    本來想說我的基金已經賺10%想脫手了
    順口問了一下我在英國的朋友(他做財務的)
    他只是淡淡的說美股後市看漲,先別急著脫手
    結果短短不到半個月
    已經賺15%了
    我等著20%就見好就收
    美股基金同一支已經讓我賺兩次了
    打算到時候賣了再逢低買進
  • 新型態基金快速充電

    這幾年,在基金業者的激烈競爭與政府的有心促成下,愈來愈多新型態的基金在台灣面世,例如:保本基金、指數基金、全球組合基金、全球不動產證券化基金等等。此外,還有不少基金在國外早已十分風行,但在國內因為還在發展初期,許多投資人可能比較陌生,現在就來快速充電一下吧!

    快速充電一 傘型基金

    傘型基金是指在一傘形架構下,包含多檔相互獨立的子基金,個別基金的類型、投資目標、投資策略可以各不相同。以國外發展經驗來看,一檔傘型基金通常是由股票型、債券型、貨幣型等基本類型基金組合而成,用意在於提供投資人於市場出現變化或本身需求改變時,付出少許的轉換費用即可調整投資組合,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各基金間「轉換」的自由。

    以往投資人想換掉手上的基金時,必須經過兩個步驟,先「贖回」已投資的基金,再「申購」想投資的基金,轉換過程有時間差且成本較高。而在傘型基金的架構下,投資人從A子基金「轉換」到B子基金即可,不但轉換時點是同一天,轉換費用也遠低於「申購+贖回」費用。

    傘型基金除了在時效及成本上具有優勢外,因為架構下有多種不同類型的基金,適合想作資產配置的投資人;但傘型基金的缺點在於通常為了配合多數人,傘形架構下都是較基本且大眾化的子基金,選擇有限,投資人只能在既定的架構下挑選,對於那些對市場有獨特看法的投資人,可能就會興趣缺缺。

    快速充電二 不動產證券化基金

    俗語說:有土斯有財。因此,房地產一向是亞洲人偏愛的投資標的之一,然而直接購買不動產,投資門檻過高、變現性太差,再加上費時費力、手續繁雜,讓很多投資人望之卻步,因此,不動產證券化商品因應而生。

    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是指投資於不動產、不動產相關權利、不動產相關有價證券及其他經主管機關核准投資標的之信託,以封閉式基金的型態存在,在集中市場掛牌交易,交易方式和股票相同。大致而言,REITs投資門檻較低、與股債市連動性低、投資組合分散、對抗通膨,而且收益穩定,適合對房地產投資有興趣及想做資產配置的投資人。

    基本上,REITs旗下標的物可能包含辦公大樓、住宅公寓、購物中心、量販賣場、飯店渡假村等,相當多元化,投資一檔REIT等同於投資一籃子建築物,二○○五年甫推出即搶購一空的「富邦一號」,就是一檔投資於台北市三棟辦公大樓的REITs。不動產證券化基金則是投資於不動產證券化相關商品的共同基金,比較常見的投資組合包含股權式商品、債權式商品、房地產抵押債券等等。

    目前,美國、澳洲兩地的不動產證券化商品是發展歷史最悠久也是最成熟的市場,可以投資的標的最多,法令亦較為完備,至於亞洲地區則是近年才開始發展出相關商品。
  • 快速充電三 抗通膨債券基金

    抗通膨債券(TIPS)為英國於一九八○年代首創,是由政府發行的公債,與一般債券不同的是,抗通膨債券的本金及利息會隨通膨指標變動,用意在於提供投資人一個有效對抗通膨的投資工具,以免投資收益受到通膨的侵蝕。同時,抗通膨債券到期時,經通膨調整的本金若是低於面額,政府還會補足差額。

    而抗通膨債券基金即是投資於抗通膨債券的基金,要注意的是,這類基金雖然因為連結消費者價格指數,可以保障投資者的未來購買力,但基金淨值仍會受利率及其他因素影響,並不保本。此外,因為投資標的性質相近,無法達到投資組合分散風險的目的,較適合長期持有及有對抗通膨需求的投資人。

    快速充電四 生命週期╱人生階段基金

    對很多不懂投資的人來說,生命週期基金(Life  Cycle  Fund)不啻為一大福音,它的基本原理是基金經理人會自動調整投資組合,投資人完全不必操心。生命週期基金分為生活型態及退休目標兩種。生活型態基金會依照承受風險能力的不同,來設定股票和債券的投資比例,通常可分為積極型——股票比例高、保守型——債券比例高、與平衡型——比例適中三者,基金的投資標的可以更換,但是資產配置的比例卻必須維持在當初設定的範圍內。退休目標基金又稱為目標日期基金,基金經理人會按照預期的退休日期自動調整投資組合,若距離退休還很久,基金的配置會偏向積極,離退休日期越近,配置也越趨保守。

    生命週期基金的優點在於將資產配置的重責大任交給專業經理人,避免風險不夠分散或投資組合不符合本身需求等問題,所以國外的退休計畫中常可以看到這類型的基金。至於有什麼缺點呢?根據國外的經驗,這樣的基金似乎過度強調年齡的重要性,此外,由於投資人並不需要時時調整,導致忽略基金的績效表現。

    快速充電五 道德基金

    早在一九八○年代,就有所謂的「道德基金」,它的投資標的必須是符合尊重人權、重視環保、公平交易、負起企業社會責任等標準,例如製造菸草、生產軍火、或是以動物做實驗的公司都不在投資的範圍內。但是,很少有人會為了良心而放棄賺錢,因此在當時,道德基金乏人問津,直到近幾年來一連串作假帳、盈餘灌水、掏空公司資產的企業醜聞陸續爆發,才使得社會大眾逐漸重視企業的誠信與社會責任,也開始注意具備檢視企業各項道德標準的道德基金。

    就像先前曾經提過,投資前要慎選信譽良好的基金公司,在這裡則是選擇形象優良、值得信賴的企業,隨著企業醜聞陸續爆發,企業形象也更為人重視。對消費者來說,形象會是在購物時影響決定的因素之一,對企業來說,形象則可能是勝出的重要條件。

    未來隨著政府開放金融市場的腳步加快,台灣的基金業者勢必引進更多新型態的基金,在百家爭鳴的局面下,對於新型態的基金應秉持的原則是多看、多聽、多了解,不躁進、也毋須抗拒,更切忌:別被過度包裝的文宣誤導!
  • 小兵立大功:小型股票基金

    投資跟開店做生意道理相同,很多人在開店時喜歡把門面弄得很大,氣派裝潢、挑高空間和一大堆的工作人員,如果碰上時機好、產品剛好抓住顧客胃口時,可以很快回收成本,但景氣不佳、產品又沒競爭力時,每個月光是為了維持門面所支付的固定費用,就足以把這家店拖垮。因應景氣的循環應該要有不同的經營模式,景氣好時可以快速擴張,景氣不好時就得嚴控成本,投資的道理亦然。

    景氣好的時候做什麼都賺錢,大、小企業同蒙其利,大型企業因規模經濟效應獲利可能更佳,不過景氣轉差時,大型企業營收遽減,固定成本卻依然很高,獲利立即從雲端跌到谷底,反觀小型企業因固定成本低且因應突發狀況的調整能力較強,因此在景氣不好時反而會有較突出的表現,投資價值也相對浮現。

    如何劃分大、小型企業,每個國家有不同的標準,資產規模、員工人數、營業額多寡都是重要的參考指標,對投資人來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這些公司掛牌上市的交易所或是專業機構編纂的指數來區別。以台灣為例,在店頭市場交易的一定是小型公司,而被納入台灣50指數的都是大公司;以美國來說,道瓊成分股都是大公司,要找小公司就看羅素2000指數;至於日本東證一部是大公司,東證二部是小公司。基本上,基金因為考慮流動性、標的選擇性及其他風險問題,以投資於大型企業為大宗,不過投資於小型企業的小型股票基金有其獨特性,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小型企業較靈活

    二○○○年網路泡沫化後,美國小型股指數表現抗跌且領先上漲,而日本因為景氣長期不佳,小型股指數表現更是遙遙領先大型股。除了在大環境不好時,小型企業應變能力優於大型企業,在景氣復甦階段,小型企業也容易在獲利上出現明顯改善。由於小型企業的體質較容易因應市場的需求而改變生產模式,因此能更有效率地增加收入,加速成長,小型企業在經濟復甦期的表現往往會比大型股更加強勁,股價也更有表現機會。
  • 賺全世界的錢:全球股票型基金

    第一篇曾提到股票型基金經理人的主要工作是選股,其中,區域型基金經理人的任務是在指定地區挑選好公司投資,產業型基金經理人則是投資特定產業的明日之星。投資這些只有選股功能的基金,你還有許多功課必須自己作,像是最近日本股市表現如何、美國是不是要升息了、手機概念股的前景是否看好等等,如果你是好學不倦、勇於挑戰又有較多空閒時間的投資人,一定能對這種基金樂此不疲。但是如果你沒有多餘的時間或精神做研究,希望投資可以解決問題而不是增加煩惱,就需要投資比基本的選股還要多一些功能的基金,例如具備區域配置功能的全球股票基金,來幫你解決「錢該往哪裡打拚」的問題。

    全球股票型基金分散單一國家風險

    全球股票型基金的投資範圍通常涵蓋全球各個區域、數十種產業,可以降低地區個別政治風險、產業循環進入淡季或匯率升貶情況等利空影響,分散投資風險,讓投資人不需要投注太多心力研究,因此,全球股票型基金可說是「入門基金」。

    每一檔全球股票型基金配置於各區域的比重不盡相同,最常見的是依照MSCI世界指數對各區域的權重來做配置,有些會增加基金公司所在國家的投資比重,有些則是依照集團對未來的看法,加重特別看好的區域。基本上,配置於各區域的基準比重設定之後,不會輕易變更,只有在因應市場變化時,對各區域做小幅度的加減碼,這樣做的好處是基礎穩固,方向不易偏離,獲利較為穩當,但是上漲的爆發力也相對較弱。

    另外,有些全球股票基金經理人會依照個人對市場的看法,重押某個區域的投資比重,並且經常更換重押的區域,對功力夠高的基金經理人來說,這樣靈活的操作策略有機會獲取較好的報酬,但若經理人一直押錯寶,基金績效便會大打折扣。

    整體來看,全球股票型基金透過區域配置,已經將單一國家的風險有效分散。檢視過去十年各主要類型基金的報酬與風險,全球股票型基金的波動風險顯然比各區域股票型基金來得低,但是仍能獲取一定的報酬。市場走勢總是難以捉摸的,因此如果你願意犧牲一些獲利尋求風險的降低,那麼全球股票型基金是不錯的選擇。
  • 挑選基金公司停看聽

    在外商資產管理公司擔任全球組合基金經理人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是投資人都知道的:幫投資人挑基金,但投資人不知道的是,基金經理人挑基金之餘,挑基金公司也是一項重頭戲。挑選基金公司不只看它的管理資產規模、旗下基金數量、研究團隊人數及資歷等等,更重要的是基金公司的信譽與提供的服務。

    信譽很重要

    一間公司的信譽是社會大眾所給予的評價,是由公司所有員工多年累積下來的,但也容易在一夕之間毀滅,評價的高低,往往對公司的業務活動和股價影響很大。統一企業集團總裁高清愿在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也曾表示,「企業只有專業沒有誠信很難成功,在公司買賣過程中,信譽創造的價值,甚至是有形資產的好幾倍。」由此可知,要得到投資人的信賴,基金公司的信譽很重要!

    不過,信譽是無形的,投資人要如何得知基金公司的信譽評價,以下我們區分為集團、公司及基金經理人三個部分來探討:

    1.  集團信譽:很多基金公司都有集團背景,而隸屬於金控公司更是各金融相關公司用來宣傳的一大利器,身為集團的一員,自然可以與關係企業共享資源。不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只要任何一家關係企業出了問題,就有可能影響到整個集團的形象。要判斷某一集團的信譽,可以從它管理的資產規模、歷史、經營者風格等方面來看。首先,集團的資產規模要有一定水準,並不是說規模大就是好,而是資產規模達到一定水準的集團比較經得起考驗,也比較不會拿自己的商譽去冒險。集團的歷史包括沿革、成長、違法紀錄與商業糾紛,雖然並非有違法紀錄或商業糾紛的集團都不好,但還是要多加注意。而經營者的風格會影響集團的文化與步伐,更代表集團對外的形象,當經營者本身風評不佳時,集團的信譽也不會好。

    2.  公司信譽:基本上,觀察公司和觀察集團信譽的方法一樣,要考慮規模、歷史與經營者風格等。除此之外,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東結構也是考量的重點,有些公司的股東結構複雜,經營者隨時可能易主,雖然對基金績效不見得有立即影響,但管理風格及人員部署都可能會改變。

    3.  經理人操守:基金經理人的信譽與基金的關係更是直接,一個基金經理人的職業操守在於是否嚴格遵守投資策略與規範、避免利益交換以及公正客觀地為投資人挑選最適合的標的。當經理人的職業操守出現瑕疵,代表他沒有以投資人的利益為優先考量,這時就毅然決然地把他換掉吧!

    ICI在二○○四年曾針對全美國共同基金投資人抽樣作過一份問卷調查,詢問投資人選擇一檔共同基金的原因是什麼?結果,有高達64%的基金投資人認為基金公司的信譽非常重要,比例超過風險分散程度、產品種類眾多、專業管理、收費標準及每日提供的淨值。
  • 服務是關鍵

    疑問來了,基金公司有提供什麼服務嗎?它又不是服務業,不需要靠待客的態度與服務的品質招徠客人,既然如此,基金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很重要嗎?雖然說基金公司的產品就是基金,生意好壞有大部分取決於基金績效,不過基金公司的金融專業知識對投資人來說,就是附加的服務。這項服務我將它區分為購買基金前與購買基金後:

    1.  申購基金前:在決定投資前,你可以跟基金公司索取公開說明書、基金月報、DM等等相關資訊。必須要注意的是資料是否質量兼具,「質」是指資料引用的正確性及合理性,有些基金DM會誇大其辭或引用與基金實際操作無關的策略或機制,這是不應該的。而「量」則是資料的完整性,資料越完整,可信度越高,如果資料中只提到這檔基金有多麼好,而省略哪裡好、為什麼好、什麼情況下會變不好等重點,那麼這檔基金就可不必考慮!

    2.  申購基金後:一般人在投資基金前會花些時間了解基金,有些人更謹慎地比較市面上同類型基金後才決定,但在投資之後便好像忘了這回事,不但沒有隨市場趨勢適時調整投資組合,對基金公司提供的資訊也漠不關心。其實,所謂的售後服務也適用於基金交易上,一家基金公司的服務好壞可以看它提供的各種相關資訊種類多寡、頻率多高、還有內容品質如何,提供的資訊不但要正確還要經過處理,不是只給昨日收盤或即時市場消息就夠了,基金公司應該先消化數據或消息,轉換成有意義又易懂的文字後再交給投資人。有的基金公司可能沒有每天傳晨訊、每月發月報,但是三不五時會提供專題報告,且內容詳盡,這對投資人來說,或許才是更好的服務。

    事實上,基金公司的信譽與提供的資訊跟基金操作績效沒有完全絕對的關係,它代表的只是一份信心,相信你的基金公司不會為了本身利益損害你的權益,相信你的基金公司會跟你一樣重視你的投資,相信你的基金公司不會賣基金前說的天花亂墜、賣基金後來個相應不理。如果是這樣,你說挑選基金公司重不重要呢?
  • 追逐明星基金的迷思

    全世界的共同基金超過五萬檔,在台灣,不管是要引進海外基金或是發行共同基金都必須通過主管機關的層層把關,經過金管會核備或核准,才能面世,因此,一般投資人可以選擇的基金相對少了許多。

    儘管如此,台灣的投資人可以選擇的共同基金數還是高達近1,000檔,不但包括股票型、債券型、平衡型,還分全球型、區域型、單一國家型,更有投資於科技、醫療、能源、黃金、原物料、消費休閒、不動產等各種琳瑯滿目的產業型基金。

    挑基金難度不下於挑股票

    細心的投資人想必已經發現,共同基金的數目竟然與股票的數目不相上下,一向宣稱可以幫投資人做好資產管理,代為尋找投資標的的共同基金,竟然也多得讓投資人難以選擇,因此,大家開始面臨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基金那麼多,到底該挑哪一檔基金?

    要挑選一支好的股票很不容易,想要從上千檔基金中挑出一檔「對」的基金又談何容易!有個笑話是這樣說的,有個董事長徵祕書,分別與每一位應徵者面談,問第一位應徵者學歷如何,問第二位應徵者語文能力多好,問第三位應徵者打字速度多快,你猜最後董事長挑哪一位?結果是:身材最好的那位!對於挑選基金,許多人也有同樣的傾向。找來投資顧問,先詢問一些看似專業的問題,討論一下對目前市場的看法,一下子問基金經理人背景好不好,一下子問基金的投資哲學,再問問主要的投資策略與投資組合。結果,你猜,一般人會挑哪一檔基金?答案是:排名最好的那一檔!

    沒有永遠的資優生

    的確,許多人挑選基金的邏輯就是:看基金排名。

    如果我們搭乘時光機器,將時間回溯至十年前,將台灣一九九四年一整年可以申購的國內外基金加以排名,無論是前十名的好學生或後十名的壞學生,年度投資報酬率都高達兩位數,差別只是好學生的投資報酬是正數,而壞學生的投資報酬是負數。表現最好的基金一年就賺了將近50%的投資報酬,而表現最差的基金一年則賠了將近70%。

    面對這樣的基金排行榜,一般人通常會有兩種情緒反應——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還好沒買到倒數十名的基金,憂的是前十名都漲那麼多了,還可以買嗎?而一般投資人不論經過了多少投資心理的掙扎,最後還是挑了好學生的基金,畢竟要逆向操作並不容易,誰願意去買一檔排名最後一名,一年賠了將近70%的基金?

    一九九四年表現最好的好學生與表現最差的壞學生,經過一年後表現究竟如何?在一九九五年全部316檔基金當中,一九九四年的資優生幾乎全軍覆沒,十檔基金有九檔排名滑落到200名以後,而一九九四年壞學生的表現也不好,只有其中幾檔基金的表現還算差強人意。

    經過十年,時序到了二○○四年,基金數已增加至912檔,此時或許大家早已忘記當年的排行榜了,但實際檢視便會發現基金排名年年不同,隨著基金檔數的增加,想要挑出永遠的好學生似乎比登天還難!
  • 過去績效並不保證未來績效

    十年的時間不算短,人的一輩子真正可以投資的時間並沒有幾個十年,如果十年前開始投資,選擇排名前十的基金,結果究竟如何?答案揭曉,全體基金的每年平均報酬率是7.32%,如果當年挑選的是好學生的基金,運氣好的話每年投資報酬率高達15.25%,但如果運氣差的話也有可能每年賠3.31%;相反地,如果當年挑選的是壞學生的基金,運氣好的話每年投資報酬率高達12.47%,但如果運氣差的話則每年賠8.28%,也相當驚人。其中最有趣的是,當年前三名的資優生,其後十年每年的報酬率僅有約3%至6%,而當年的後三名則有每年9%至13%的投資報酬。相對於後段班優於全體基金平均報酬的比例高達60%,好學生的比例卻只有20%,結果是,當年糊裡糊塗從壞學生中挑的基金不但也能賺錢,反而更有機會賺錢!

    基金過去的表現無法保證未來的績效也再次得到印證,這也就是為什麼每一家基金公司或每一檔基金,都要在基金介紹的最後來一段:「……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本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愈來愈灰心?想想原本就是因為不夠專業、沒有時間,才會想要選一檔基金來代為投資,沒想到挑選基金會這麼難!

    先別灰心,至少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結論:不要再一味追逐排行榜上的明星基金;一時的排名其實沒那麼重要,長期穩健的報酬、相對低的風險、投資哲學的一致性還有符合自己的需求更重要!當然,這不是鼓勵大家選一檔壞學生的基金,要大家不看績效或排名選基金也的確不太可能,就像大家雖然都知道內在美最重要,但還是無法將目光移開舞台上身材一流的辣妹或猛男!下次當媒體又大肆報導哪些基金名列年度投資報酬排行榜時,記住,先冷靜一下,「停」、「看」、「聽」,等到充分研究之後再下決定。
  • 資產配置的神奇功效

    挑錯基金也能賺錢,只要你做好資產配置!美國學者布林遜(Gray  Brinson)在《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中,針對大型退休基金的投資組合進行研究發現,長期而言,投資的成功與否有九成決定於投資者如何進行資產配置,一般投資人非常重視的選股策略,對於投資成功的影響反而只佔5%,買賣時機點的選擇更只佔2%的貢獻。

    資產配置的基本概念就像釣魚一樣,魚餌有很多種,要選到魚兒愛吃的餌並不容易,但不管選用什麼魚餌都有可能釣到魚;反而魚鉤的選擇才是重點,因為大鉤勾不住小魚,小鉤也釣不起大魚,釣魚時用錯魚鉤肯定一無所獲。因此,選餌固然重要,但選用正確的魚鉤才是真正的問題關鍵,同樣地,精準的選股固然有加分作用,但最重要的還是資產配置。

    挑對基金,還是賠錢?

    一般投資人在買基金時,最在意的是能否挑到績效卓越的好基金,但根據我們過去幾年的經驗,即使挑中某一類型表現最優的基金,也不見得保證能夠投資獲利。以二○○四年為例,若買到第一名的全球債券型基金,報酬率表現比前三名的全球股票型基金都差,而投資於排名第一的貴金屬類型基金,一整年投資下來,甚至還是賠錢的狀況。由此可知,挑對基金並不是最重要的,獲利的關鍵點在於用正確的方式配置資金。

    每個人都希望把錢放在最會漲的基金,最好可以一夕致富,因此難免會出現誤判情勢而重押單一類別資產的情形,不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明星基金的光環容易讓人頭暈失焦,隕落的速度更是快得超乎想像,年年追逐明星基金的結果,不僅讓投資人傷心、更傷本。

    獲取長期穩健報酬的方法

    其實,要獲取長期穩健的投資報酬有更簡單的方法。先將各種不同類型的基金都納入投資組合,囊括所有的投資機會後,再進一步研究各種類型基金的風險報酬特性,找出其間的互補關係,加以靈活運用,形成最佳的投資組合,如此便能降低整體投資風險進而提高長期報酬,發揮資產配置的神奇功效。

    用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說明,以全球股市及全球債市兩大資產為標的進行模擬,從一九九五年以來,如果投資人100%投資於全球股市,單年度最大跌幅高達21%,若100%投資於全球債市,單年度最大跌幅為6.8%,但是,只要透過簡單的資產配置,50%投資於全球股市,50%投資於全球債市,透過全球股債市的風險分散,單年度最大跌幅僅剩下3.9%。

    挑對時機進場、選中正在上漲的產業或狂飆的個股,都是投資致富的手段,但是所需耗費的時間、心力十分驚人,而且大多時候需要一點好運氣,所以多數的結果可能無法盡如人意,不如好好善用資產配置。一旦有了正確的資產配置,就算挑錯基金也能賺錢,相反地,如果一開始資產配置錯誤,即使挑對表現前三名的基金,也可能賠錢!
  • 看透美麗數字代表的密碼(上)

    西漢年間,匈奴單于呼韓邪向漢朝要求和親,王昭君聽聞消息後,自願遠嫁匈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雖然王昭君的故事傳為歷史美談,但當時的漢朝皇帝卻非常不是滋味。話說呼韓邪單于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時,漢元帝才第一次看到王昭君本人,見昭君如此美貌,大吃一驚,心裡更是十分懊惱。原來宮女初入宮時,一般都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王昭君不願賄賂畫工毛延壽,毛延壽懷恨在心,不願把王昭君的美貌畫出來,結果讓王昭君在後宮守了好多年,一直見不著皇帝,也讓漢元帝錯失了一位美人。

    漢元帝透過畫像判斷女子容貌的優劣,面臨畫工可能造假的難題,投資人也可能面臨同樣的難題,透過基金文宣資料認識基金,往往會被眩目的文宣、美麗的數據所蠱惑。其實,數字本身並不會騙人,但作數據的人可能會騙人! 

    先思考一個問題,當閱讀基金的廣告文宣時,哪一個訊息必須特別留意?是斗大聳動的標題,還是字體縮到必須用放大鏡才能閱讀的註解?很多人只會看看標題,再挑幾個重要的圖表瀏覽一下,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將心思放在密密麻麻的註解上。記得,想要獲得正確的分析結果,一定要避免用錯誤的資訊做分析(Garbage  in,  garbage  out),因為誤用不正確或不客觀的資訊分析,不但浪費時間,更可能因此做出錯誤的決定。接下來讓我們來探討基金績效的八大盲點:

    一、年平均報酬率╱累積報酬率

    基金報酬率的呈現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但最重要的是先看清楚,究竟所謂的報酬率是每年平均報酬率,還是累積報酬率?

    一檔宣稱投資報酬率高達20%的基金,如果是每年平均報酬率,當然值得喝采,但如果該基金已經成立十年,十年才「累積」了20%的投資報酬,每年的複利還不到2%,可就不怎麼令人高興了。投資人若沒仔細看清楚,非常容易把「累積報酬率」誤解為「每年平均報酬率」。

    二、年平均報酬率╱年化報酬率

    基金一年的投資報酬率究竟有多少是投資人非常關心的重點,因此,基金公司也常常會將基金過去的表現換算為年平均報酬率,讓投資人對某一檔基金的投資報酬迅速留下印象。一般在計算平均報酬率時,有兩種常見的方法:「年平均報酬率」與「年化報酬率」。兩者的差別在於,年平均報酬率純粹是將每年的報酬率加總後平均,而年化報酬率則考慮了複利的因素在內。

    以下面的例子來說明,過去五年基金淨值從一開始的10元,經過上下波動之後,五年後的淨值為11.7612,總共累積了17.612%的報酬率,這樣算來,實際上的年報酬率應該是是3.2976%!因為如果這五年並未買進賣出而是長期投資,那麼基金淨值是以3.2976%每年複利,而非將每年投資報酬率加以平均而得出的4%。投資人關心的往往是一段期間後最終的投資結果,不是每年帳面上的報酬,單純以簡單平均的計算方式計算,容易高估年報酬率。下次看到類似的廣告或文宣,記得要將其宣稱的報酬率看個清楚。

    三、年化報酬率有多少真實性?

    不過,「年化報酬率」也有玄機,舉例來說,某一檔基金才剛成立一個月,非常幸運地,一口氣在一個月內漲了5%,換算成年化報酬率是79.59%,它背後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表示這一檔基金未來的11個月每個月都必須上漲5%,才能達到所宣稱的年化報酬率79.59%。可能嗎?很難吧!

    投資人千萬必須分清楚年化報酬率的「實現程度」,也就是說假設基金已經成立十個月,由這十個月已發生的實際報酬去推估一整年的報酬,誤差將會比僅用一個月的表現推估全年小得多。
  • 看透美麗數字代表的密碼(中)

    四、基金績效從哪一天開始算?

    究竟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基金績效是一門大學問,因為基金一段期間的績效,分為淨值的漲跌幅度(報酬)及過程中的波動程度(風險)。一般來說,至少要看三年以上的績效才較具有參考價值,國內發行的共同基金普遍成立時間較晚,雖然無法取得較長時間的資料,但至少必須觀察自成立以來的「完整績效」,而不只是「片段績效」。

    許多基金公司為了掩飾過去績效不佳,常會從某一個時點開始計算績效,最常見的方式是從淨值相對較低的某一天開始計算,偶而還加上一些故事性,比如投資團隊大換血,或從哪裡挖來知名的基金經理人,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自此之後,績效長紅、前景可期。投資人對於這樣的說法最好先存疑,除非有確實證據顯示該基金的體質已真正改善,否則還是以完整的績效作為評估的標準較為客觀。我們寧可不投資,也不要因為被誤導而作錯誤的投資。

    五、基金績效應該算到哪一天?

    每月月底、每季季底或每年年底都是常見的報酬率計算截止日,然而為了追求時效性,讓基金的表現更能即時呈現,常可看到許多相關的報導,例如:「今年以來全球股市表現不佳,但截至上週五為止,某基金淨值的表現卻是逆勢上揚……。」選擇以最近的日期當作績效計算的截止日無可厚非,因為這樣最能貼近目前的狀況,但必須留意的是,每天市場都會波動,某一檔基金可能上個月月底的績效平平,但是最近幾天績效特別好,於是將績效計算的截止日延長至最近績效表現最好的那一天,配合報紙或雜誌的聳動標題,不知情的投資人一看,誤以為該基金就是最值得投資的基金,若再加計往後幾天的表現,績效可能又慘不忍睹了。

    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波動性較大的基金,因此,最好還是以固定的截止日作為比較的基礎較為客觀,一旦需要比較某一段期間的績效時,例如:比較各基金在美國上一波升息期間的表現,則必須要特別注意所截取的時間是不是合理,否則看到的將只會是遭到美化的資料,與真實的情況或許有天壤之別。
  • 看透美麗數字代表的密碼(下)

    六、和什麼指標比較?

    大部分基金都有其標竿指數(Benchmark),標竿指數可能是一個單純的指數,例如:以MSCI全球股票指數作為全球股票型基金的標竿指數,以美國標準普爾500股價指數作為美國股票型基金的標竿指數,以花旗全球公債指數作為全球債券型基金的標竿指數,而投資台灣股市的股票型基金則以台灣加權股價指數作為標竿指數等;當然,標竿指數也可能是多個指數的綜合,以全球平衡基金為例,標竿指數可以是50%MSCI全球股票指數加上50%花旗全球公債指數。

    有人開玩笑說:「標竿指數是基金經理人創造出來的脫罪指標。」因為賺錢的時候可以大聲地說幫投資人賺了多少錢,但投資出現虧損時就趕快搬出標竿指數,義正辭嚴地表示反正大盤指數也在跌,基金的跌幅還比標竿指數小。或許這會是許多曾經賠錢投資人的心聲:「我才不管你是不是打敗指數,我要的就是賺錢!」

    事實上,標竿指數還是有其存在的目的,投資人可以從基金所宣稱的標竿指數了解這一檔基金的基本特性,一旦基金訂出它的標竿指數,基金經理人便會設法追求超越指數的績效。通常大部分基金都會主動告訴投資人它的標竿指數是什麼,但有些強調不追蹤指數的基金則沒有所謂的標竿指數,這時候還是可以依據該基金的屬性與相關的指數作比較,以了解該基金相對於市場的表現,到底是因為基金經理人操作有方?還是只不過是受益於相關指數的上漲。

    七、和哪些基金作比較? 

    蘋果好吃還是橘子好吃?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所以將不同類型的基金一起比較並不客觀,將一檔台灣股票型基金與一檔美國股票型基金相比,並無法看出究竟哪一檔的操作績效好;拿一檔歐洲債券型基金與一檔東歐股票型基金相比更是荒謬,相信一般人也不會如此離譜,不過部分基金公司為了凸顯自家基金的績效,比的雖然也是同類型的基金,卻刻意只納入績效比較差的基金,排除績效比較好的,因此,在比較時最好還是將同類型所有基金一起比,避免被誤導或因一時不察導致遺珠之憾。

    八、模擬績效的合理性

    去泰國旅遊時,導遊都會貼心地提醒大家,買東西記得要殺價,殺多少?從訂價的三折開始談。沒錯!對待所謂的模擬績效也是如此,就是要懷疑、懷疑、再懷疑。由於許多新基金才剛開始募集,沒有所謂的過去績效可供參考,因此,只好透過過去許多相關的歷史數據,「模擬」出未來可能的結果。

    為什麼不要過於相信模擬績效?因為,就算是一檔歷史悠久且長期操作績效優異的基金,都無法保證未來也有像過去一樣的表現,那麼這些刻意「製造」出來的數據又能代表什麼?因此,大可冷眼看待這些模擬結果,了解背後究竟是怎麼模擬出來的比較重要。

    如果你不知道績效是怎麼模擬出來的,不是因為你才疏學淺看不懂,很可能是作模擬數據的人不希望你看得太清楚,這時候寧可將這些結果丟到垃圾桶。

    投資人在閱讀某一檔基金的統計資料前,特別是來自於基金公司的廣告宣傳資料,切記:不要被作數據的人騙了,多看別人不想讓你看的(小字的註解),少看別人推薦你看的(大字的標題),客觀的統計與冷靜的分析是一切的基礎,一旦誤用不客觀的資料分析,不只是白白浪費寶貴時間,更有可能導致完全相反的分析結果。
  • Q:    配息率與總報酬率的迷思? 
    A:    「配息率」+「資本利得」=「總報酬率」。所以投資債券基金應該更重視總報酬率,而不是只看配息率!
    配息是債券型基金投資人固定期間收到的孳息,但本金部份(也就是基金淨值)卻每天跟著市場在波動,如果配息率很高,但基金淨值卻掉很快,那麼最後真正落袋的總報酬可能會不如別檔配息率較低但績效優良的基金。因此,除了配息率外,諸如基金持債成份,以及過去表現是否穩健或常優於同類型基金,都是應該列入考慮的標準喔! 
     
       
    Q:    究竟股票型基金配息好?還是不配息好? 
    A:    股票型基金主要的投資目標,是透過專業選股,期望獲得潛在的資本利得空間,此外,基金經理人將會視市場投資情況,及基金公開說明書既定配息原則,決定當年度的配息政策。
    值得您注意的是,基金配息實際上是先把基金的部份獲利提撥出來予投資者,當然配息之後基金的淨值亦會依配息金額同步下降,也就是說不論配息與否,對投資人來說基金的總報酬都是一樣的。

  • 這讓我想起了我加入的那個基金社團已經倒店了

    真是歲月不饒人!

    最近的基金實在很難玩.........
  • 哇~~~~~~~~~~








    好多字喔~~~~~~~~~~
  • 眼睛都花了@@
    請問台股基金何時會反彈=  =
  • 看了前面兩篇覺得不錯
    後面太多了
    先收起來改天再來看
    ㄏㄏ
  • 感謝貼出這文章

    最近在觀察基金

  • 來看點投資方面的文章吧!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