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法規…車門別亂開 右側上下車才對--->有開車的朋友要注意囉

早有法規…車門別亂開 右側上下車才對

聯合新聞網 更新日期:2011/03/31 09:56 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
你知道開錯車門會吃上官司嗎?最近網路上流傳一封信件,標題是「二○一一年三月一日的關鍵法規!乘客不得由左邊上下車」,交通部昨天澄清,這項規定其實本來就有,但大部分民眾都不知道,若因此造成事故,不但可能被吊銷駕照,還會吃上民刑事官司。


很多人搭車下車時,會直接從左邊車門「開了就下」,尤其是家長接送小朋友上下學時,常因趕時間或沒有特別提醒,就讓後座的小朋友從左側下車。台中市就曾發生過,有家長讓小孩從左後門下車,結果與機車騎士擦撞,家長被依過失傷害罪起訴。


交通部官員表示,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一百卅六條中明定,「行人乘車時,應由右側車門上下車。但在單行道准許左側停車者,應由左側車門上下車」。官員解釋,因為台灣是靠右行駛,所以才會有此規定,除非是在單行道,否則乘客要從右側上下車,但很多人不知道有這項法令。


如果乘客從左側開車門而肇事,駕駛仍須負責任。官員說,若造成騎士受傷,駕駛不但可能被記點、吊扣駕照三至六個月,騎士若因此死亡,還可能被吊銷駕照。

------------------------------------------------------------------------------------------------------------------------------------------------------
這新聞讓我想起多年前親戚發生的意外
機車後座乘載小朋友要有安全帶圍繞
如下所示之粗黑字體
因小孩子手沒那麼寬力氣也不足
所以後座乘載小孩子必須要有條安全帶將自己和小孩子綁在一起
否則如果被撞倒父母親要吃罰則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第 88 條
機器腳踏車附載人員或物品,應依下列規定:
一、載物者,小型輕型不得超過二十公斤,普通輕型不得超過五十公斤,重型不得超過八十公斤,高度不得超過駕駛人肩部,寬度不得超過把手外緣十公分,長度自座位後部起不得向前超伸,伸出車尾部分,自後輪軸起不得超過半公尺。

二、小型輕型機器腳踏車不得附載人員,重型及普通輕型機器腳踏車在駕駛人後設有固定座位者,得附載一人。

三、附載坐人後,不得另載物品。但零星物品不影響駕駛人及附載人員之安全者,不在此限。

四、附載坐人不得側坐。

五、駕駛人及附載坐人均應戴安全帽。

六、裝載容易滲漏、飛散、氣味惡臭之貨物,能防止其發洩者,應嚴密封固,裝置適當。

七、附載坐人、載運貨物必須穩妥,物品應捆紮牢固,堆放平穩。

機器腳踏車駕駛人及附載座人應依下列規定配戴安全帽:
一、安全帽應為乘坐機器腳踏車用之安全帽,經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檢驗合格,並於帽體貼有檢驗合格標識或梅花型S產品安全標誌。

二、帽體及相關配件必須齊全,並無毀損、鬆脫或變更之情事。

三、配帶時安全帽應正面朝前及位置正確,於顎下繫緊扣環,安全帽並應適合頭形,穩固戴在頭上,不致上下左右晃動,且不可遮蔽視線。




  • 是噢!! 這也要列進法規~~真妙耶!!
    好~記下來!!
  •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kiss20100505100344





    台北市內湖上午發生一起車禍意外,一輛機車行經洲子街181號時,路邊停車的潘姓駕駛打開車門,結果機車騎士迎面撞上後,滾向對面車道,慘遭另外一輛箱型車輾過,機車騎士重傷,送三軍總醫院急救,還是宣告不治;警方將2位轎車駕駛帶回派出所,調查肇事責任。

    上午7點40多分,灰色小轎車緩緩停靠在一旁的停車格,駕駛車停好正要開門,但這時後方的機車車速很快,就這麼剛好,機車撞上車門,滾向對向車道,當場被廂型車輾過。

    潘姓駕駛太太:「衝很快,我們沒有看到車過來。」

    轎車車門嚴重變形,機車更是打滑了5公尺才停了下來,可見當時衝擊力道有多大;警方表示,當時70年次的江姓機車騎士,送妻子上班後,經過洲子街,疑似轎車駕駛沒注意,開了車門,機車騎士迎面撞上,全身多處重傷,送往內湖三軍總醫院,最後仍宣告不治。

    來到內湖花市批貨要回天母,卻不小心壓到人,女駕駛心有餘悸,朋友頻頻安撫。謝姓駕駛:「有看到,煞車都來不及了,滾得很快。」記者:「先生,你那時開門,沒看到他是不是?」潘姓駕駛:「…。」

    為了釐清肇事責任,警方將2名駕駛帶回派出所調查;附近民眾表示,車禍發生時,一輛砂石車違規停在路邊,當時廂型車為了閃避,因此也稍微往左邊開,砂石車是不是也該負責?警方也將深入調查。

    -----------------------------------------------------------------

    汽車駕駛&乘客的輕忽,往往害死一條寶貴的生命。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