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三毛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一篇

以下轉貼自聯合文學。早在好久以前,一個男性友人談天中提到他壓根兒不相信三毛寫的一切。前一陣子也有個人去考究三毛書中內容而寫了一本書。這篇文章對所謂真假有著有趣的分析。我則是對文中提到的“珍妮的故事”感到好奇。有人知道這電影的內容是什麼嗎?

************************************

【文╱鄭明娳】三毛的文字創作以散文最多、小說次之。三毛寫作時,顯然沒有刻意注意文類這個問題,她以自己的天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每當敘述者退居旁觀者且故事情節較多的作品就具有小說的型式。不過,那位敘述者永遠都是第一人稱三毛。所以,她筆下那些故事型的小說也算是廣義的散文。

一般讀者並不在乎三毛作品屬於哪種文類,倒是很多人在意她筆下書寫的事情是真或假?我從來沒有見過三毛,女作家小民是熟識三毛的朋友,有一次她親口問我:「三毛一再強調她寫的都是真人真事,妳認為她有說謊嗎?」

我的回答是:「沒有。」

首先要注意的是:寫作的「陳平」絕對不等於她筆下的「三毛」。最簡單的道理,陳平只把她願意跟讀者分享的事情寫出來,她不讓別人知道的事情或想法,她不寫。對於這不寫的「空白」,讀者還是可以從她寫出的文本裡找出端倪。

其次,許多人時常生活在現實與幻想的夾纏中,寫作時很容易把她的現實加上幻想的料,一起「烹飪」成色香味俱全的佳餚。陳平早期的〈秋戀〉,她自己說是完全虛構出來的。這樣的「幻想」,並未在現實中發生,但是可以顯示作者當時對愛情的憧憬,例如:一次短暫(很淒涼)的戀愛(才優美)就永遠分手(夠蒼涼),這樣神不知鬼不覺的浪漫戀愛,完全不必擔當周圍環境的責難……其實,陳平挹注的許多純粹幻想,提供了更多對「三毛」的解讀空間。

感性散文尤其像照妖鏡般把作者的心底,甚至連作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潛意識折射出來。只不過,有時像凹凸鏡一般,讀者得花一些能力去「還原」。

再其次,任何作家以自己的人生經驗為題材寫作時,一定得拆解、刪節、補充、加工、再重新組織起來,才成為有機的作品。陳平也是這樣。

所以,三毛散文中的三毛絕對不等於陳平。但是,三毛散文中絕對處處有陳平的身世、有她的感情、思想……,閱讀三毛的散文並不是在考證作家陳平的傳記,而是尋找陳平和三毛之間弔詭的關係,重建一位連陳平自己可能也不完全認知的「三毛」。

追尋流浪的起點

〈惑〉是三毛目前留存她最早發表的一篇。此文發表時,三毛二十歲。許多讀者──包括三毛自己──認為這是她不成熟的「少作」,並認為它和《撒哈拉的故事》「全然不同的風格」。我卻不這麼認為。

〈惑〉主角那苦悶、憂鬱、自卑而封閉的特質其實已經深深烙印在三毛心靈,成為她生命的底紋,在她日後的文章中仍然或隱或顯地不斷出現。

〈惑〉的寫作方式和《撒哈拉的故事》等不同,並不是不好,技巧也不如三毛自以為的「不成熟」。把〈惑〉中一再出現的電影《珍妮的故事》拿來兩相對照,會發現這時候的三毛如何巧妙地把電影角色跟〈惑〉主角互相影射╱對位╱合一,也因此,閱讀〈惑〉確實能清楚理解當時「三毛」的心境。

《雨季不再來》的自序中說:當年的「二毛」與現今的「三毛」質地仍然一樣。的確。〈惑〉文留下很多線索,讓讀者可以和《撒哈拉的故事》之後的三毛連結。

〈惑〉裡面重複引用電影的歌曲「我來自何方,沒有人知道……」正是主角心中最大迷惑,我來自何方?又要往哪裡去?人為什麼要活?她拚命追尋卻得不到答案。主角不斷逃避和電影裡的珍妮靠近甚至結合,卻又躲不掉。那表示當時的三毛活在一個極為矛盾的情境。她非常怕自己變成珍妮那樣,又無可抗拒地向珍妮靠攏,每當她走進珍妮的世界時,就會「體會到一種刻骨銘心的快樂,一種極端矛盾的傷感。」

日後三毛說她不喜歡流浪,卻不斷地流浪。她經常陷於矛盾中,不斷千里迢迢地追尋,她究竟追尋什麼呢?

我們仍是不自覺的在追尋,在追尋,又在追尋,雖然歲月坎坷,可是如果我不去找,我便一日也活不下去,如果你現在問我「三毛,你在追尋什麼?」我想我目前只會無言苦笑……(〈逃亡〉,《送你一匹馬》)

我的半生,飄流過很多國家……但是我始終沒有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將我的心也留下來給我居住的城市。(〈白手成家〉,《撒哈拉的故事》)

每個地方,都無法把心留下來,但她卻又時常把駐足過的地方像故鄉般「鄉愁」一番。她的矛盾還包括她前後說過的話,例如她之前說她的人生願望是做一名生兒育女的正常女人,後來又說她是無子女論者等等。

也許,讀者以為:三毛找到荷西,就是她的理想之域。其實不然。許多讀者看到三毛筆下她和荷西的婚姻生活如神仙眷侶。事實上,文章內兩人的生活有很多地方如前言所說,經過重組與重建的工程,被特別放大的是兩人的歡樂相愛,被濃縮的是兩人的扞格爭執。

文字裡的荷西

《雨季不再來》中,三毛於1974年底已經在《女性世界》發表過兩篇描寫撒哈拉沙漠的散文,其中〈平沙漠漠夜帶刀〉完全沒有荷西的影子,是三毛獨自一人到撒哈拉沙漠,她一再訴說寂寞寂寞,「幾乎熬不過這門功課,想打道回歐洲去了……很多次,我問自己,為什麼非要留下來不可?為什麼要一個人單身來到這個被世界早遺忘了的角落?」她終究一個人繼續留在沙漠,吃了不少苦頭。

1974年10月6日〈中國飯店〉在《聯合報》發表(此篇出書後改名為〈沙漠中的飯店〉),三毛一舉成名。從此之後,她所有散文都調整成荷西先去沙漠等她,〈白手成家〉、〈結婚記〉等文中都說她打算去沙漠住一年時,荷西就默默地收拾行李,先去沙漠的磷礦公司找到工作,安定下來,等三毛單獨去非洲時好照顧她。當看到荷西為了愛情去沙漠,她就決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

三毛為什麼要「修改」前後的內容呢?這是讀者要做的功課。

三毛多次說與荷西沒什麼時間戀愛就結婚,〈一個男孩子的愛情〉中說她拒絕還念高三的荷西接近,之後分道揚鑣六年,荷西服完兵役一回來兩人重逢的七個月後就結婚。

可是,收在《哭泣的駱駝》的〈大鬍子與我〉中說:「婚前,我們常常在荷西家前面的泥巴地廣場打棒球……就這樣把春花秋月都一個一個的送掉了。」表示婚前他們已經來往多年。這兩者其實兜不攏。

同文裡又說:「大鬍子婚前交女友沒有什麼負擔」;但在〈一個男孩子的愛情〉卻說她把十八歲初戀的荷西整得慘兮兮的。另同文中說荷西也沒有「受家累男人的悲慘眼神」,但在〈五月花〉裡失業之後再就業的荷西,一直被極重的家累壓得快死去,更別提有多哀怨的眼神。

〈中國飯店〉裡,三毛說他們兩人國籍不同、個性也不同,婚後可能會吵架甚至打架。〈大鬍子與我〉說荷西的「坐相、站相、睡相,沒有一點是我希望他所表現出來的樣式」。在這麼多的矛盾裡,讀者比較無法理解她為什麼愛上荷西且跟他結婚。

  • 【文╱鄭明娳】在散文裡,三毛非常不喜歡甚至厭惡荷西的家人。她筆下的公婆、姐妹都貪婪而自私,連參加荷西葬禮都只顧著採購。荷西死後,公婆一心只想討荷西的遺產。〈似曾相識燕歸來〉一文可把他們諷刺了個夠。在〈這種家庭生活〉裡,她敘述婆婆帶著姐姐姐夫及兩個孩子「突襲」式來訪。文章題目就帶有諷刺意味,而客人還沒到家,夫妻倆就已經為此吵架:「婆婆大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她不必出現,只要碰到她的邊緣,夫妻之間自然南北對峙,局勢分明了。」接機時,「這些天兵天將的降臨的確喜壞了荷西,他左擁右抱,一大家子往出口走去。我提著婆婆中型的箱子跟在後面,這才發覺,荷西平日是多麼缺乏家庭的溫暖啊!一個太太所能給他的實在是太少了。」

    以上可看出荷西愛他母親的家,也享受家人的溫馨。但在〈一個男孩子的愛情〉裡,荷西卻兩次跟三毛說他在自己家裡得不到家庭溫暖。

    三毛並不避諱偶爾蜻蜓點水地寫與荷西的扞格,但總是突如其來地「表演」一下,甚是突兀。例如荷西出門時「就把腳擱在窗口,順手把窗簾撩起來用力擦皮鞋。」照三毛愛漂亮的個性,她應該生氣,但文中沒有什麼表示。有時,他們的爭執又讓人不解,〈夢裡花落知多少〉敘述中突然插一段他們的爭吵,三毛教荷西英文,荷西不耐,三毛向他丟原子筆,荷西摔來紙本子,罵了她一聲「妳這個傻瓜女人!」三毛衝進浴室絞頭髮、荷西開車離家出走,天亮才回來……一場轟轟烈烈的爭執好像沒有什麼理由,兩人卻都大發脾氣。

    本來,「衝突」是描寫人物個性最好的機會,三毛不喜歡婆家,幾次接觸,都有機會表現三毛與荷西的個性,但是她這幾篇文章不是用卡通化處理就是過分戲劇化的「表演」帶了過去。實在可惜。

    總結來說,讀者對荷西的個性缺乏理解,不知道在怎樣的情況下他會喜、怒、哀、樂?荷西的語言更缺乏個人特質,明明是一個不會講中文的西班牙人,可是他說出來的話好像我們的標準國語──三毛把他「翻譯」得太像中國人。例如〈相思農場〉裡,荷西跟別人敘述三毛:「……她人呢,就像個臥佛似的,也躺在地圖上。」簡直像中國通。又如前敘兩人爭吵結束第二天,荷西嘆氣說:「只不過氣頭上罵了妳一句,居然絞頭髮,要是一日我死了呢──」這口氣、這聲情,簡直是《紅樓夢》中賈寶玉對著林黛玉說話嘛。

    只有在〈警告逃妻〉中三毛稍微注意荷西的行文,不過,卻更像是三毛捉刀的成果呢。

    荷西去世後,〈離鄉回鄉〉中說:「其實在1985年之前,是不會永遠離開群島的,放下朋友容易,丟下親人沒有可能。五年之後請求撿骨,那時候心願已了……」事實上,她在1981年就離開群島回台灣定居了。且從此,荷西成為她筆下、口中「一個心如皎月,身如冬日暖陽的人,他身上有一種特別的光芒,照耀著別人……」(〈假如。還有。來生〉)荷西終於成為一則神話。

    整體而言,三毛筆下荷西的形象片斷而模糊。讀者很難從她文章中建構出她最摯愛者的形象。

    虛構的愛情

    在人間,三毛極度需要愛情與親情。〈求婚〉一文說她在小學六年級就單戀一位男同學。顧福生把她的〈惑〉介紹在《現代文學》發表後,她鼓起勇氣再寫的仍是虛構的愛情小說〈秋戀〉。

    奇怪的是,三毛用了很多文字書寫她看不上的男子的追求,卻從來不給讀者細讀她真正的戀愛。例如她說的「真正的初戀」,只給讀者一行「對方沒有答應我。我求了又求……哭了又哭。後來我走了。」下一次戀愛是:她決定要結婚了,對方竟然心臟病發作猝死。「那一回,我也沒活,吞了藥卻被救了。」這個戀愛仍然留著一片空白。

    最後她跟荷西結婚,這應該是她此生最愛且相處最久的男人。不過,讀者仍然看不到兩人的愛戀,她經常說荷西不浪漫,兩人沒什麼戀愛。之前,多次表現對男人頗為挑剔的三毛,為什麼愛荷西、嫁荷西?讀者相當茫然。她與荷西的婚姻可以相處六年,比較能說服我們的是:在沙漠那貧瘠的地方,兩人日日為最基本的生存而忙碌,他們成為患難夫妻,得互相扶持。桂文亞的訪問稿〈異鄉的賭徒〉中寫那時「感情適應上的困難,使她一度想與荷西分開」,三毛並說:「生活上最起碼的欠缺,造成了情趣的枯竭……是對婚姻生活的失望……我非常苦,非常寂寞……」不過,這些苦惱,三毛都不在文章中書寫。

    我們發現,凡是她宣告的真正有愛的男人,面貌都相當模糊。她以「不說」帶過,讓讀者無法從她的文本認識她在男女關係裡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照理,她經歷多次戀愛,最後結婚定居沙漠那非人居住的地方,必定有強大的愛力支撐著。同時,戀愛的經歷可以使人成長,三毛也這樣說,但她沒有在文章中讓讀者看她如何成長、如何成熟得可以在撒哈拉沙漠的狂風沙中甘之如飴。

    三個三毛

    我時常覺得,壓倒三毛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狂愛她的讀者、是需要她的社會。三毛自己不知道,她已經違背了她藝術家「自由自在」的原則。她必須配合社會去做很多事情,連寫作、演講題目都經常由別人決定。她每天得閱讀大批讀者有關生活疑難雜症的信,再選擇代表性的在媒體回答。這本來是心理醫師、張老師與生命線的工作,轉嫁到三毛身上。藝術家三毛和慈善家三毛在她內心從來沒有如此強烈的對立過:讀者無盡的問題、無盡的索求,使藝術家的三毛左支右絀。面對《談心》、《親愛的三毛》就是社會「壓榨」她的成果,面對這樣的書,我實在不忍卒睹。

    三毛此生最後一篇作品〈跳一支舞也是很好的〉,開頭說:「對於這全新的西元1991年,我的心裡充滿著迎接的喜悅……」顯然是給《講義》1991年一月號的稿子。但三毛卻在1991年1月4日自縊。這只證明了張老師三毛面對讀者,只能說她該說的話,無法說藝術家想說的話。這對三毛來說,是極度的壓抑與扭曲。

    ◎作者簡介
    鄭明娳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任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編撰著作四十餘種。
  • 對她來說
    那是她的人生
    或是她想要的人生
    如果現實沒辦法完成
    她用她的筆完成
    對她來說何嘗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如果有讀者從她的文字中得到對人生和愛情的美好嚮往和期待
    也算是好事吧

    我不是她的書迷
    但是我阿姨那一輩喜歡她的書
    所以在阿姨家看過一些
    對我來說的確太夢幻了些
    人不可能看星星就看飽了
    對於她是否是那麼的萬人迷我也存疑
    但是她的文字很有趣很細膩~很仔細卻又很飄渺
    幾乎任何小小的觸動她都能用文字清楚的闡述出來
    所以我覺得看她的書很有趣

    每個人
    多多少少都會去營造一個「理想中的自己」
    她或許也只是那樣而已
  • so what?


    老狐的一生, 也是曲折離奇.  新交的朋友, 還認為偶是神經病.

    偶就算是精神科的過來人.  也沒她白癡, 送600萬給付10%利息的騙子.  只拿回60萬的低價股票.  對方, 反爾是正常人

  • 三毛本就不食人間煙火  
    她一直不能適應這個世界



     
  • 我來自問自答好了!
    上網找了一些三毛相關資料,
    發覺電影的片名應是“珍妮的畫像”,而非文章所說的“珍妮的故事”。
    它講的是淒美的人鬼戀。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http://en.wikipedia.org/wiki/Portrait_of_Jennie
  • 我覺得是真是假都無所謂
    畢竟我們都不認識她
    沒辦法光從文字來斷定真偽

    我個人小時候倒是蠻愛看她的書的

  • 所以..
    最後
    三毛不是在醫院的廁所內自殺了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