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找工作無心捐血 全台鬧血荒

更新日期:2008/12/25  07:40  記者施鴻基、凌珮君╱屏東、台東報導 
失業潮加上景氣冷,意外成為血荒原因之一。全台6個捐血中心安全庫存量已低於3天,屏東及台東捐血站昨天表示,有部分常態捐血民眾因失業忙著找工作,或是因景氣不佳「幾乎沒心情捐血」。元旦及春節連續假期將屆,捐血站憂心嚴重血荒將造成各醫院調度不到血的窘境,呼籲民眾踴躍挽袖。


「今年12月血荒狀況較往年同期及過去幾個月更為嚴重」,屏東捐血站站長王雅琴昨天表示,往年即使在11月、12月,屏東捐血站還能募到每月4000袋安全捐血量,但上個月捐血量急速下降,只募到3000袋,「這個月更慘,月底了,募血量只剩一半」。


王雅琴說,到昨天為止,屏東捐血站12月的募血量只有2200袋,距安全庫存量4000袋還很遠。


尤其元旦及農曆春節連續假期將屆,民眾及學生在連續假期習慣出遊或返鄉團圓,會到捐血站捐血的人更少,她憂心過年期間血荒更嚴重,屏東捐血站若無法供應屏東各醫院需求,還必須向高雄調血,恐將延誤急救時間。


「經濟不景氣加上失業潮,確實影響民眾捐血意願」,屏東及台東捐血站都指出,部分過去會經常性捐血的民眾因近來失業,忙著找工作而沒心情捐血。


台東捐血站長李瀚璿說,受景氣影響,消費力減弱,假日外出民眾明顯減少,看到捐血車順道捐血人數下降。他說,台東縣內曾捐血人數超過2萬人,固定捐血者卻不到1萬人,固定捐血人數從下半年開始受不景氣影響,捐血不像以往頻繁,有的甚至停止捐血,間接造成台東血荒。


他說,「民眾想的只是如何解決生活問題,捐血量當然受影響」,捐血中心近日改以送2公斤白米作為捐血禮品,2天下來仍募不到100袋血,「以往1天就有400袋的好成績」。


捐血人陳有欽說,過去他定期捐血,但近3個月來工作愈來愈少,工廠一度下令休1星期的無薪假,「都忙著找工作養家了,哪還有心情捐血」。.

  • 捐血中心近日改以送2公斤白米作為捐血禮品
    ----------------------------------------------------
    眼亮


    低頭,  看兩個月到期  沒?
  • 台中那裡可以捐血呢??
    我和老公想去捐!不是為了二公斤的米
    是為了可以救人~
  • 台中捐血中心
    http://www.tc.blood.org.tw/index.php
  • 2/20
  • 幫推..
  • 2009/02/06  PUSH
  • 幫忙推
    我壹月才捐所以現在還不能捐
    希望大家發揮愛心囉
  • 全血捐血250毫升,捐血間隔為2個月以上;500毫升間隔3個月以上。男性年捐血量限制在1,500毫升以內;女性年捐血量限制在1,000毫升以內。

    分離術捐血間隔為2星期以上;1年最多可以捐24次。其中分離出之血漿,年捐血量不得超過12公升。

    但分離術捐血需預約;目前大致在捐血中心、捐血站和捐血室才能提供這項服務。




  • 推推∼∼

    我1/29日才去台北南海捐血中心過
    我是捐血小板  除了我  位子都是空的說  跟以前差很多

    不喜歡捐血車感覺的人可以去看看捐血中心
    現在捐血中心設備都很舒服  建議大家可以去看看!!

    捐血一袋  救人一命!!
  • 2009/02/07    PUSH
  • 希望各位朋友
    利用明天假日的時間

    踴躍捐血
  • 我今年犯太歲
    想說要去捐血避血光
    可是剛好生理期結束...
    馬上就可以捐血嗎??
  • 生理期結束應該就可以馬上捐了

    我只有在生理期時會血紅素不足
  • 貧血嚴重的人就多等幾天.雖然捐的是靜脈廢血.還是要小心頭昏.
  • 年輕時,  某次捐500cc  下來時,  天旋地轉

  • 推~
    我在血庫單位工作,過完年後上班血品真的少很多...
    跟捐中訂血時常常給一半而已,偏偏需比供多...
    請大家百忙之餘抽空捐個血吧!^^
  • 2009/02/15  PUSH
  • 才捐完500沒多久,..

    在去捐的話....

    換我輸血了......

    只是現在捐血送的東西真多元化..

    除了集點.還有現場小禮物咧.

  •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

    台北捐血中心  >  捐血地點  >  固定捐血點
    http://www.tp.blood.org.tw/index.php?load=area&site=2
  • 推~

    情人節剛捐完^^

    話說昨天去捐血的人還真多啊

    我到的時候排第八個

    後續還一直有人進來

    小小捐血室

    滿滿的人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