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健康醫療  /  緩解經痛的中西食療



月經是成年女子的正常生理現象,但是月經來潮期帶給很多女人的不便和疼痛感,卻有讓人下輩子不想再當女人的想法。因為雌激素的影響,身體和情緒也隨之起伏,從經前症候群的發生,月經來前的十天到一週,有焦慮、緊張、發怒、情緒不穩,或體重增加、脹氣、水腫等現象,一直到到月經來潮時的痛經。除了使用止痛藥之外,一般人還會採用食療的方法來緩解症狀。傳統中醫建議以「經水之行」的食品來調理,而西醫則建議以補充維他命和必須脂肪酸改善生理期間的各種不適,兩者之間雖有差異卻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改善經前症候群的營養素   

根據一些營養調查,發現易有經前症候群的人,平時的飲食中熱量攝取雖足夠,但維生素B群卻偏向不足,飲食中也偏多攝取精製的醣類(比一般多62%)、多甜食(275%)、多鹽(78%)、少鐵(53%)、少錳(77%)、少鋅(52%)。另一方面,美國婦產學雜誌也曾針對有經前症候群的七百二十名十八至四十八歲美國女性所做的臨床研究,一組施與一千兩百毫克的鈣片,另一組則不補充鈣片;三個月後發現,服用鈣片一組女性的經前症候群症狀下降了48%左右,而未服鈣片組則未有明顯改善。   

因此,針對營養素的生理作用及以上的發現,補充適當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相信是有助於改善經前症候群。


緩解經痛的中西食療  

經痛的原因是子宮內膜的剝落出血,使體內的前列腺素大量分泌,引起發炎、子宮劇烈收縮而疼痛。一般疼痛的過程大約二至三天,是一陣陣的痙攣收縮痛,而且大都是從初經開始起的三年內常有,懷孕生產之後這樣的痛經就會自然減少。但若是因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腺體肌瘤等疾病所引起的經痛,便是持續性的悶悶脹痛,而且經痛常超過三天,這樣的問題就醫處理是必要的。   

止痛藥(aspirin、ibuprofen)的作用就是抗前列腺素,抑制發炎。而食物方面若補充含有次亞麻油酸(魚油、亞麻仁子油或月見草油)因有平衡前列腺素的作用,也可達到緩和疼痛的效果。此外,消除漲氣,促進腸胃蠕動的蔬果纖維、調理腸胃提供乳酸腸益菌的優酪乳、表飛鳴,以及有助於通經止痛的中西藥草,也有助於緩解經痛。


貧血與補血   

經期過長者容易貧血,每次月經平均失血量大約卅十至五十西西,失去十五至卅十毫克鐵質,所以經期過長者,易患貧血,應適當補充造血之營養素,預防貧血。


經期貼心叮嚀

1、注意飲食及營養均衡,避免冰冷飲品。

2、保持溫暖,特別是足部和腹部。

3、適度運動可促進血中腦內啡(endorphins)的增加,減少經期疼痛發生。





  • 月經疼痛是婦女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月經來時或之前出現下腹絞痛或背痛的症狀,有時候疼痛的症狀會蔓延到大腿,通常症狀會持續兩天到三天。經痛也常伴隨著其他的症狀,例如惡心、嘔吐、頭痛或疲倦。根據統計,大約30-60%的生育年齡婦女都會有經痛的現象,其中7-15%十分嚴重,因此,目前政府也規定女性員工每個月可以請一天的生理假。

    經痛可以根據其發生的原因,分為兩種:

    ◎  原發性經痛:目前仍不十分了解其發生的原因,可能是和來經期間分泌過多的前列腺素、子宮肌肉劇烈收縮導致子宮肌肉間歇性缺血有關。

    ◎  次發性經痛:由骨盆病變所引起的經痛,原因包括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瘤、骨盆腔發生或黏連。通常在20幾歲的時候才出現經痛的症狀,而且症狀會隨著年紀越來越嚴重,疼痛的時間通常會超過2-3天。

    要治療經痛,必須先找出經痛的原因。原發性痛經可以用止痛藥物或避孕藥來改善經痛的症狀,通常可以得到不錯的效果,針灸或經皮電刺激器(TENS)對於原發性經痛的效果也不錯。有些草藥的製品也被用來處理原發性經痛,例如黑升麻或是纈草。

    次發性經痛必須根據潛在病因加以治療,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必須要特殊的藥物或是手術治療,骨盆腔發炎就必須用抗生素治療。

    許多婦女有經痛的症狀,會像曉芸一樣自己去買止痛藥物服用,忽略經痛可能的潛在病因,雖然症狀可以得到暫時的緩解,卻延誤了治療的時機。因此,有經痛症狀的婦女,應該先請婦產科醫師檢查以後再決定治療的方針,才能保障自己的健康。


  • 3種症狀,診斷子宮內膜異位

    子宮內膜異位組織如果長在神經末梢或特定器官會產生的症狀,典型症狀有3D:1.  Dysmenorrhea(經痛)2.  Diarrhea(腹瀉)3.  Dyspareunia(性交疼痛)

    靠近坐骨神經的子宮內膜異位組織也許會造成背痛,在子宮表面的子宮內膜異位則大多沒有症狀。但有25~30%的子宮內膜異位患者是完全沒有症狀的。 

    常見症狀如下: 

    經痛
    子宮內膜異位患者的最常見症狀是月經痛,經痛表示經血流出困難,婦科醫師所謂的「原發性經痛」是指沒有明顯器官病變的骨盆疼痛,而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繼發性經痛」。

    子宮內膜異位引起的經痛,往往是月經來時疼痛兩、三天以上,甚至從頭痛到尾,甚至未來經之前即開始痛,而且有一年比一年痛的趨勢。

    性交疼痛
    性交疼痛表示在性交時疼痛或有困難,也是子宮內膜異位患者的常見症狀之一。性交疼痛通常是由於在子宮下端的子宮薦椎韌帶,以及後方一個稱做「道格拉斯陷凹(Douglaus  pouch,又稱子宮直腸陷凹)的地方(亦即子宮後壁與直腸之間)有子宮內膜異位,這會造成性交時疼痛,原因可能是陰道深部的撞擊疼痛。如遇到這種情形,可請對方避免太過深入,以免造成子宮及異位的內膜陷入直接受到撞擊的位置。

    背痛
    道格拉斯陷凹有子宮內膜異位也會造成經期背痛,子宮內膜異位會與子宮同步在經期產生經血,而這些血卻沒有排出的途徑。患者大多抱怨當她站立時就感到背痛,因此,當這種背痛在月經時期發生,就該懷疑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排便疼痛、便血、經期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加
    月經期間腹瀉、排便疼痛或便血可能意味著子宮內膜異位症。長在腸道或直腸上的子宮內膜異位會出現這些症狀。

    不孕
    25~40%的不孕婦女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除了經痛之外,不孕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中最需治療的,也是對子宮內膜異位的相關研究最多的。根據統計:有30~50%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會發生不孕症,相對的,在所有的人口中,只有15%的人有不孕症的困擾,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不孕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二至三倍。更重要的是,年齡大於25歲的婦女,罹患不孕症最大的原因即子宮內膜異位症。 

    經期不規則
    經血過多、經期過長(超過七天以上)、常伴有子宮肌腺症(Adenomyosis),也就是子宮內膜異位侵犯子宮肌層,這些症狀又因每個人的月經周期不同而更形複雜。

    其他症狀
    例如,腸胃道不適、周期性的下腹不適,也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症狀,容易被忽視。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