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變臉

施明德的倒扁運動,從數十萬人的圍城高潮到剩下數十人苦守倒扁現場,從自詡為布爾喬雅的新公民運動,到只靠少數死忠派與遊民苦撐場面,從政客爭搶頭香,到靜坐現場副總指揮空無一人,其起高樓到樓快塌了,轉變之迅速,恰恰反映了政治的現實。

殘酷的現實不僅表現於政客的見風轉舵,更在於「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媒體。倒扁運動被部分人視為一場編輯台上的運動,從綠色學者的反扁聲明,到施明德的倒扁公開信,倒扁媒體莫不以「頭版」、「獨家」的規格處理,到倒扁活動的預告、啟動,不論是平面或電子媒體都充分配合,在報紙與電視上幾乎紅通通的一片,敲鑼打鼓,歌功頌德,台灣簡直成了下著紅花雨的國度。

不料,當倒扁活動逐漸偏離民主法治社會的常軌,激發族群的對立,衝撞社會的安定,引發民怨,而運動氣勢迅速逆轉時,媒體一嗅到這種不對的氣味,馬上翻臉不認人。原先喊打喊殺,還鼓動暴力衝突的媒體,突然拋棄了被它們所號召而來的群眾與政客,轉而擺出一副「適可而止」、溫和理性的姿態,開始教訓起倒扁的政客、群眾了。

政客與媒體都變心了,連幕後暗助倒扁的馬英九民調都下滑,再如此耗損下去,泛藍的今年底北高市長選舉、明年立委選舉與二○○八年總統大選,恐怕都會形成骨牌效應,在此情況下,倒扁剩下施明德在吹西北風,也就不足為奇了。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