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 / 知足惜福談衣著
作者:證嚴法師著 [字體:大 中 小]
知足惜福談衣著
衣服代表時代經濟的水平,人類的智識程度也表現於衣著。只要觀察人們穿何種衣服、變換什麼形象,就可知道他們的人文水平到達何種程度。
(中華民國76年11月17日)
有句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天的力量來源,始於早晨的籌備。一個人、一個團體、社會或家庭,每天都有四件必做之事;即使佛教團體,也不能離開這「四事」:衣、食、住、行。
平時我們都是衣不離身,無論任何地方,凡是生活在人間的人,都不能離開衣服;即使是最落後的地區,他們雖然裸露身體,身上仍然著有少許衣服。
衣服代表時代經濟的水平,人類的智識程度也表現於衣著。幾千年來,世界各國雖然人文社會不斷變換,只要看人們的衣著就可知道他們是幾世紀的人;只要觀察人們穿何種衣服、變換什麼形象,就可知道他們的人文水平到達何種程度。所以,衣著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社會、國家教育最明顯的形象。
佛家的福田衣
佛教也有穿衣的規矩。佛陀在世時,他制定佛弟子穿「糞掃衣」;它是廢棄不要之物,如垃圾一般。佛在世時,印度氣候非常炎熱,白色的衣服能夠反射日光,穿起來比較涼爽,所以,一般人都穿著白衣;但是二千多年前的印度,生活條件極差,能擁有一件潔白乾淨的衣服並不容易。
佛陀出現於人間,在完成道業、透徹人生真理之後,他開始教導眾生,喚起人的本性,並防止人的貪求慾念。日常生活首先必須克服的第一項要件,就是衣著不要著相、也不要有貪念。他提倡「人丟我撿」——別人所厭棄不要的東西,看起來雖不起眼,佛弟子卻把它撿拾起來,廢物利用。
但是,白色的東西從垃圾堆中撿起來已經不白了,不僅黑白雜陳,甚至有破洞。所以,佛弟子就只好把這些衣服拿去洗淨、染色;他們用紅土、樹汁做染料,顏色界於紅、黑之間,舊衣服染成「壞色衣」;變成另外一種顏色。
這件衣服洗過之後,還要再縫補,將破損處剪掉,把剩餘的補接起來。印度人現在所穿的衣服是將一塊完整的長布纏在身上,出家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的衣服都是剪接而成的,有剪成五塊的五條衣,也有七條衣、二十五條衣等,又叫做「福田衣」。
為什麼稱做「福田衣」呢?因為出家人能惜福——「你丟我撿」。世間人為了衣、食、住、行而計較,有了計較就會心生貪念,所以「貪、瞋、癡」不斷隨著社會活動而增加;增加貪瞋癡的煩惱就會減少「福」,這叫做「捨福」;只是一味地求享受、想貪取,要穿漂亮的衣服,為了自身而計較,即是貪念,也就是捨福。
而出家人、佛弟子能將貪念完全捨除,行於道中,精神不受衣、食、住、行所分散,可以全心全意地過著有規範的生活,以身作則,成為世人的模範。佛陀將「糞掃衣」(福田衣)編入佛弟子生活形式中的一項,因此出家人亦稱為「福田僧」。
雖然現代的出家人已經非常享受了,既能拿整塊布裁剪成衣服,還能穿和在家人一樣的布料;但是仍然要堅守「惜福」的規範,不可為衣服的形式、花樣費心思。因為出家人的衣服已經定型,樣式是唐朝所留傳下來的,不必跟隨社會人士趕流行,要注意的是衣服必須時時保持乾淨。
知足惜福談衣著
衣服代表時代經濟的水平,人類的智識程度也表現於衣著。只要觀察人們穿何種衣服、變換什麼形象,就可知道他們的人文水平到達何種程度。
(中華民國76年11月17日)
有句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天的力量來源,始於早晨的籌備。一個人、一個團體、社會或家庭,每天都有四件必做之事;即使佛教團體,也不能離開這「四事」:衣、食、住、行。
平時我們都是衣不離身,無論任何地方,凡是生活在人間的人,都不能離開衣服;即使是最落後的地區,他們雖然裸露身體,身上仍然著有少許衣服。
衣服代表時代經濟的水平,人類的智識程度也表現於衣著。幾千年來,世界各國雖然人文社會不斷變換,只要看人們的衣著就可知道他們是幾世紀的人;只要觀察人們穿何種衣服、變換什麼形象,就可知道他們的人文水平到達何種程度。所以,衣著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社會、國家教育最明顯的形象。
佛家的福田衣
佛教也有穿衣的規矩。佛陀在世時,他制定佛弟子穿「糞掃衣」;它是廢棄不要之物,如垃圾一般。佛在世時,印度氣候非常炎熱,白色的衣服能夠反射日光,穿起來比較涼爽,所以,一般人都穿著白衣;但是二千多年前的印度,生活條件極差,能擁有一件潔白乾淨的衣服並不容易。
佛陀出現於人間,在完成道業、透徹人生真理之後,他開始教導眾生,喚起人的本性,並防止人的貪求慾念。日常生活首先必須克服的第一項要件,就是衣著不要著相、也不要有貪念。他提倡「人丟我撿」——別人所厭棄不要的東西,看起來雖不起眼,佛弟子卻把它撿拾起來,廢物利用。
但是,白色的東西從垃圾堆中撿起來已經不白了,不僅黑白雜陳,甚至有破洞。所以,佛弟子就只好把這些衣服拿去洗淨、染色;他們用紅土、樹汁做染料,顏色界於紅、黑之間,舊衣服染成「壞色衣」;變成另外一種顏色。
這件衣服洗過之後,還要再縫補,將破損處剪掉,把剩餘的補接起來。印度人現在所穿的衣服是將一塊完整的長布纏在身上,出家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的衣服都是剪接而成的,有剪成五塊的五條衣,也有七條衣、二十五條衣等,又叫做「福田衣」。
為什麼稱做「福田衣」呢?因為出家人能惜福——「你丟我撿」。世間人為了衣、食、住、行而計較,有了計較就會心生貪念,所以「貪、瞋、癡」不斷隨著社會活動而增加;增加貪瞋癡的煩惱就會減少「福」,這叫做「捨福」;只是一味地求享受、想貪取,要穿漂亮的衣服,為了自身而計較,即是貪念,也就是捨福。
而出家人、佛弟子能將貪念完全捨除,行於道中,精神不受衣、食、住、行所分散,可以全心全意地過著有規範的生活,以身作則,成為世人的模範。佛陀將「糞掃衣」(福田衣)編入佛弟子生活形式中的一項,因此出家人亦稱為「福田僧」。
雖然現代的出家人已經非常享受了,既能拿整塊布裁剪成衣服,還能穿和在家人一樣的布料;但是仍然要堅守「惜福」的規範,不可為衣服的形式、花樣費心思。因為出家人的衣服已經定型,樣式是唐朝所留傳下來的,不必跟隨社會人士趕流行,要注意的是衣服必須時時保持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