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健康醫療 / 身體健康自己要保養

男性肝癌居冠 女性好發子宮頸癌 
廖盈婷 徐家康  2005-11-08  12:10           
 
台灣人罹患癌症的比率又增高!衛生署統計數據出爐,男性最常罹患的癌症主要是肝癌、肺癌,口腔癌更是擠進前五名。 


   
女性則和去年調查類似,子宮頸癌和乳癌還是大宗,不過,存活率比一比,台灣男性罹患癌症存活率33%,比起美國男性的60%,存活率少了將近一大半。 

國民健康局組長孔憲蘭:「美國最大多數的癌症是攝護腺癌,但攝護腺癌是發展比較慢速的疾病,反觀台灣男性的癌症,男性佔了20%是肝癌,肝癌較難治療。」 

調查也顯示,癌症發生率幅度大幅增加,以男性而言,皮膚癌和食道癌增加幅度全都超過20%,女性的乳癌也直飆25%的大關,子宮頸癌緊追在後,就連罹患癌症的平均年齡,男女落差也變大。 

國民健康局組長孔憲蘭:「男性發生的平均年齡,要比女性晚了7歲左右,男性是63歲,女性平均是58歲。」 

衛生署提醒,因為篩檢技術進步,未來罹患癌症的趨勢還是會增加,但同時醫療技術也會進步,及早發現癌症,就能及早治療,民眾不需要過度恐慌。 
 
  • 男性皮膚癌食道癌口腔癌增加最快  女性則是乳癌、子宮體癌 
    中廣新聞網  2005-11-08  12:00           
     
    衛生署國健局分析五年來,發現男性以皮膚癌、食道癌、口腔癌增加最快,女性則以乳癌、子宮體癌增加幅度最大。不過由於推行子宮頸抹片篩檢,子宮頸癌五年來降低了三分之一的發生率,顯見癌症仍然是可以預防。(黃玉芳報導)


       

    根據衛生署統計,民國九十一年時,平均每八分十五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相較於八十四年,每十四分三十四秒有人罹癌,可以看出癌症對國人的威脅越來越嚴重。衛生署國健局癌症防治組長孔憲蘭表示,分析近五年來癌症的變化率,結果發現男性的皮膚癌發生率、食道癌、口腔癌的發生率大約都增加百分之二十、另外攝護腺癌、結直腸癌的發生率都增加百分之十以上。


    至於女性,則是以乳癌發生率增加百分之二十四,子宮體癌增加百分之二十一最多。跟飲食中脂肪含量高,以及晚婚晚生小孩等有關。不過以減少幅度來看,女性子宮頸癌減少了三分之一,孔憲蘭也說,多運動,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以及預防篩檢,都有助於降低癌症的發生。
     
  • 平均每8分15秒  台灣就有1人罹癌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聯合新聞網  記者張雅雯╱報導】  廣 告
       
     
      Yahoo!奇摩民調中心    (本投票題目由TVBS提供)   
     
    今年年底的三合一選舉,領取選票將不在身分證上作記號。請問您擔不擔心造成重複領票等弊端? 
    前往投票  |  觀看目前投票結果 
     
     
     
    衛生署公佈「91年癌症(新聞、網站)登記報告」,共有6萬3737人新發癌症,平均每8分15秒,就有一人罹癌,發生率是近年來新高。

    國民健康局癌症防治組長孔憲蘭指出,女性癌症發生率最高的是乳癌及子宮頸癌,由於好發年齡較早,因此罹癌平均年齡只有58歲,比男性早了7歲,但是,女性癌症的五年存活率達58.35%,遠高於男性的32.9%,推測與近年來子宮頸抹片(網站)、乳房X光攝影檢查普遍推行有關,以子宮頸癌為例,近五年來可以完全治癒的原位癌發生率提升近4%,死亡率較高的侵襲癌則降低了35%;乳癌發生率雖然提高,死亡率曲線卻呈現趨緩,可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宣導已有效落實。

    男性癌症依舊以肝、肺、結腸及直腸癌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25~44歲族群,口腔癌(新聞、網站)發生率竄升至第一位,佔當年新發癌症人數的四分之一,同時,男性在食道、口腔癌的發生率,都比女性高出近10倍,與其他癌症死亡率相比,也是少數目前仍無法有效控制、持續呈攀升趨勢的癌症項目。

    國健局表示,除了口腔癌已證實與嚼檳榔密切相關,也有多份報告指出,檳榔也可能讓食道、咽喉致癌。孔憲蘭說,目前各衛生局以及衛署合約醫院,要求耳鼻喉科以及牙科醫師,對於有吃檳榔、菸酒習慣的患者,建議進行口腔黏膜篩檢,有人會被癌前病變的結果嚇到,願意加入戒除,但是也有人不願意進一步接受切片等檢驗,成為口腔癌的高危險群。

    調查顯示,運匠、原住民是「紅唇族」大宗,然而他們缺乏誘因、動機拒嚼檳榔,今年衛署試辦「戒檳榔比賽」,分為士農工商、運匠、原住民三大組,透過宣導、追蹤,以及豐富獎品利誘,吸引了近3000人報名,正進行為期20天的戒除計畫,才能在12月參加抽獎。

    國健局局長吳浚明表示,如同香菸有害健康、浪費健保資源,檳榔對人體的影響同樣深遠,目前正研擬比照菸品健康捐方式,透過立法程序提出檳榔健康捐,傾向朝源頭課徵,最快明年提案。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