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中醫支持療法 重建癌患體力與免疫力 2002/08/01 01:02
記者廖本福、楊佩純╱台中報導
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的癌症病人,每每為副作用所苦,也迫切需要補充對抗病痛的實力。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部七月起開設的「腫瘤中醫支持療法」門診,便以辨証論治的方式,從四種藥方中選擇對病人最好的一種,來重新建立其體力與免疫力。主治醫師王人澍說,其實癌症病人期待的是全面性醫療,因此門診中連生機飲食規畫也一併提供。
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王人澍指出,四種支持療法分別為養陰生津法、清熱解毒法、活血化淤法與扶正培本法,針對放療或化療後最常見的副作用一網打盡。
王人澍指出,種種不適的最大宗,當數口腔黏膜潰爛、唾液分泌減少、口咽乾痛,以及低熱、盜汗、腹脹、腹瀉等,中醫稱之為熱毒,須以養陰生津法來養陰生津。由五寶散搭配生地、玄蔘、石斛、天花等,對修復黏膜、解除咽乾口苦極有助益。
有些腫瘤呈大塊後,會因組織壞死、液化、潰爛,引起腫痛熱或實症熱時,運用清熱解毒法不但能夠清除實症及體內毒素,兼可提高抗癌的免疫力。選用的藥材包括銀花、野菊花、蒲公英、龍葵、石上柏等,青黛、雷公藤和鴨蛋子則有直接抑癌的功能。
另一方面,中醫文獻認為血瘀證是癌症重要的病理基礎,活血化淤法所取的班螫、乳香、虎仗等藥物,有抗凝及溶纖的作用,對於緩癌生長、減少癌栓形成與轉移,臨床表現相當不錯。
至於扶正培本法強調的,除了紓解症狀外,還能增進化療的敏感度,提升治療的效果。其中補氣健脾法化解的是胃口欠佳、消化不良與虛弱無力,用黨蔘、白朮、茯苓、人蔘來加強腸胃吸收。補腎培本法以菟絲子、甘杞來治療腰膝酸軟。養陰培本法的生地、天冬、淮山、首烏、石斛、西洋蔘等藥材組合,能讓口乾舌燥與便實不暢者解除痛苦。
王人澍認為,廣義的支持療法,還須考慮到癌症病人體質與食物屬性的搭配。譬如生機飲食將蔬果分為紅、黃、綠、黑、白五色,剛開完刀的須多補充胡蘿蔔、蘋果、紅棗之類的紅色食物。體質屬熱性的宜加強攝取涼性或寒性食物,反之亦然;經過門診辨証後,癌症病人會得到適當的建議,從卅幾種蔬果中設計出最佳組合。最重要的,應該改掉原來錯誤的進食習慣,像吃香腸、熱狗時猛喝可樂,或經常吃泡麵與麵包,都在削弱抗癌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