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求職面試 / 科技公司的工作好難找,教我

問題一
由於我是大學電子系畢業的,剛退伍三個月不到,目前想應徵科技公司的工作,職位大多以測試,設備,品保,電源等方向,但投履歷至今兩個多月了,目前只有兩次面試機會,當然都未被錄取,我想請教一下,原因大概是什麼??

問題二
台灣目前大多以硬體電子導向,但目前又有科技新貧之說,就你對職場變化的觀察,在台灣除了公務員外,哪種行業比較有未來性可言??

問題三
事實上,我在學校常聽老師們說,在台灣,遇到好老闆算你走運,我還沒任何工作經驗,對於找工作是又想又怕,想是因為要賺錢,不能永遠靠父母,怕是因為怕吃虧怕受欺負,你們是怎麼踏出第一步的??

  • 1。可以多參考一下面試時應注意事項。人力銀行應該都有提供參考,可去查一下。
          另外面試完後二、三天沒接到通知可主動打去該公司問一下。

    2。就行業的未來性,未來性是關係到你個人的因素。
          就拿小賤賤,他的創新、創意,讓蠻多人都認識他,進而推銷他自家的稻米。

    3。在台灣的好老闆,真的是可遇不可求,大多數的老闆就是要你會做、會賺、錢拿的少。
          剛入社會別怕吃虧、能做多少就盡力去做,能學就盡力去學,對你將來會有好處。
          所以,不用怕出社會工作受欺負,只要別被騙就好。
  • 1:
    a:履歷(不會寫叫人家幫你改,有付費的或者是電子業高階長官)
    b:面試的問題回答的好不好
    不過看起來a就有問題
    因為履歷一定要先過人事
    人事第一眼只看履歷好不好

    2:現在剩分紅,沒股票,股票也給高階
    故所謂科技新貧
    每個月三萬
    做十四個月
    年終暫多給你兩個月
    星一做到星日
    故大家都跑了

    3:進去被罵當做吃苦
    撐完學完是你的
    就多問
    你老闆不教你
    找其他資深教
    領錢讓你學
    讓你做錯
    你就撐工作經驗
    心態比較重要的是
    你想做什麼
  • 衝了..
    衝了..
    吃苦當作吃補.
    不然就自己開間公司創業,給人請就是這樣  沒辦法的
  • 我之前是在大公司科技業做品保的
    我覺得通常大學畢業、英文程度中等
    面試跟主管談的不錯的話~應該就有機會喔!
  • 衝了..
    衝了..
    沒經驗的  又是剛退伍.最好先去小公司待著磨經驗.
    大公司幾乎都是要有經驗
  • 我本身在電子公司當助理
    有時候會幫主管處理面試的事情

    我認為基本上筆試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水準
    再來就是學習成效
    有好幾個人被錄取後,做一個星期就被fire了,原因是最簡單的開機程式都寫不出來(聽其他工程師說那程式根本簡單到不行)
    因為我們公司的工程師都是技職體系畢業
    實務操作的能力比較強(例如焊接,硬體測試等等)
    但是據我所知現在大學電子系的學生,都是學理論較多,實務操作經驗較少
    所以你必須表現出你的優點與能力給主管看
    因為你沒有工作經驗,所以你一定要強調自己願意認真學習
    還有履歷不能寫得太隨便,也不要使用太多通俗的用字(我看過有人還引用台語,或是用寫故事的方式撰寫履歷)

    總之我覺得誠意最重要!要讓雇主覺得你非常有熱誠想要這份工作~錄取機會才會高~


  • 還是科技業啊
    我這個叫工業電腦
    沒錢但是我準時上下班
    (那是現在
    之前是過年都要畫圖)
  • 衝了..
    衝了..
    可愛書生寶寶的話:
    還是科技業啊
    我這個叫工業電腦
    沒錢但是我準時上下班
    (那是現在
    之前是過年都要畫圖)
    ==
    在工業電腦工作很不錯,正常上下班.準時下班也不會被其他同事白眼.有一失必有一得.雖然錢還勉強可以但不多.
    不像代工業  狂加班.客戶如是外國人還要晚上10點跟客戶開會討論.晚上八點以前下班會被其他同事說閒話.
    有家庭的話,我下一份工作一定跳到工業電腦業.因為這樣還可以顧家庭.打板子也不用去大陸
  • 都沒錢啊
    之前那個時薪不到90元
    現在這個時薪多很多......xd
    準時上下班
    只是問題是
    要同時兼顧很多案子而已
    在這裡要有的
    反而是一心多用
  • 衝了..
    衝了..
    NOTEBOOK代工,一位電子研發工程師說:比7-11時薪還低.因為他把整月的加班時數一起算進去.因為責任制沒加班費
  • 衝了..
    衝了..
    書生是ME  機構工程師?
    我也是一人兼顧多個案子.不過幸好有大陸TEAM一同做案子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