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搭飾品

澳洲塊動舞蹈視覺劇場

數位時代,表演藝術也迎頭趕上,與數位視覺藝術跨領域合作的表演藝術大行其道,兩者位置還越來越平等,不再拿視覺藝術當配角。這股風潮,將吹到何處?又將對表演╱視覺藝術產生何種質變?


即將來台的澳洲塊動舞蹈視覺劇場,被視為國際目前結合科技與表演最佳的團體。

近年看表演,是否覺得越來越不一樣?要不得戴上3D眼鏡,才能完整看到歐伯梅耶的「春之祭」;要不得彷彿身入舞廳,除了提防炫光,還得適應滿場煙霧。



即將來台的澳洲塊動舞蹈視覺劇場,讓國內眾多表演藝術人士驚豔。
圖╱兩廳院提供
即將來台的澳洲塊動舞蹈視覺劇場注意事項更嗆:「演出內容含大量裸露、煙霧、雷射、炫光及極大音量等特殊效果,建議孕婦、年長者或心臟病患自行斟酌入場。」

數位科技 不再是輔佐

雷射、炫光、煙霧、極大音量等字眼,恰恰都是數位表演藝術的演出關鍵詞。有別於過去把視覺藝術當背景的表演藝術,新型態的數位表演藝術,正同時擴展表演╱視覺藝術的呈現與定義。

這股風潮,今年也在台灣正式引爆,劇場導演鴻鴻點出其關鍵:「數位科技不再是輔佐工具,而是主題之一。」

黃翊是台灣現今結合表演藝術與科技最積極的藝術家之一,圖為「SPIN 2010」。
圖╱黃翊提供

長期實驗舞蹈與當代藝術結合的新生代編舞家黃翊,2月率先演出舊作進階版「SPIN 2010」;甫得台新藝術獎評審獎的資深舞者蘇文琪,重回校園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6月新作「Remove Me 」驚豔表演╱視覺藝術界。台灣首見、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舉辦的數位表演藝術獎,6月也由黃翊以「交響樂計畫–一、機械提琴」獲大獎。

與科技共舞 拋棄情感?

年中起,各式強調數位科技與表演結合的藝術節群起湧現,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台北數位藝術節、文建會數位表演藝術節,都狂邀國內外藝術家展風華,聲勢浩大到台北藝術大學舉辦的關渡藝術節,也宣示本屆頗具多媒體特色;文建會「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11個入選團隊更已開始驗收成果。

沒趕上藝術節慶的團隊,亦強打數位科技:8213肢體舞蹈劇場「漣漪效應」,演後乾脆邀觀眾上炫光舞台跳舞;以美式踢踏舞著稱的舞工廠舞團,挑戰舞者與iPad及鋼琴裝置聲響鏗鏘共舞的可能性。

然而這股熱潮,並非全無異聲。甫結束2年異國舞旅的舞者╱編舞家周書毅說,他才回台,各方「與科技共舞」的邀約就湧來,許多隸屬政策性大規模推動,讓他感到這對創作恐形成限制:「與科技結合,常會忽略表演本質,拋棄情感表達。」



  • 想傳達的東西 別超過

    像文建會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特別強調數位互動。周書毅在參與創作者林經堯獲補助作「Distortion City」時,一開始不免問:「舞者必須與科技互動的意義是什麼?為何要一直用機器偵測我的動作?」反思再三,他結論:「大家都在找新的表演語言」。

    學音樂出身、又曾任科技經理的林經堯則坦言,許多表演和科技結合之作「很容易被科技迷惑」,他的要訣是「別超過想傳達的東西」。他形容兩者結合就像炒菜,哪種配料若放太多,「菜就可能太鹹」,比例調配剛好,才能激撞出強大力量,「只追求技術,不追求藝術本質,無法累積長久感動。」

    表演初衷 傳深層感情

    例如Distortion City中,攝影機捕捉周書毅動作,數位程式再據以在他周遭不停搭建出建築般框架,彷彿都市癌如影隨形,視覺象徵確實飽滿。林經堯認為,再怎麼結合科技,仍須回到表演,「重點是傳達深層感情」。

    視覺藝術界角度卻又不同。台北數位藝術中心2006年就與古名伸舞團合作多媒體展演,執行長黃文浩指出,視覺藝術在1970年代裝置藝術興起後期,與人互動成分就越來越重,「把劇場帶進來」;從當代藝術脈絡思考的「和表演藝術合作」,和從表演藝術思考的「和數位視覺藝術合作」,往往是兩件事。

    「我們期待的,是兩者合作後,誕生出全新的藝術品種!」黃文浩感嘆,視覺藝術常只是「服務」表演藝術文本、燈光等,看似前端,其實是思考路徑最下游,形式並無強烈顛覆劇種。

    這回文建會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仍然由表演藝術科主管,入選團也多由表演藝術界主導,黃文浩擔憂突破性有限。

    舞者 別變成會動布景

    在黃文浩看來,具當代藝術脈絡的黃翊,可說是表演╱視覺藝術總和。黃翊則指出,他一直思考社會新興媒材對身體的影響,例如早期的錄像舞蹈(video dance),藉由媒材對身體的變形如慢速、倒帶等,省思人在現代中的身體,後來都影響了實際的舞蹈,互動科技何嘗不是?「表演加科技不能只是噱頭,得反映時代意義,我總提醒自己,別讓舞者變成會動的布景。」

    就像黃翊少時,編舞老師何曉玫問道「為什麼要跳舞」,他的回答:「我想讓觀眾看到我想像的世界,那世界有它的陽光、有它的地心引力、人在裡面的樣子……」表演╱數位視覺藝術的合作,都基於創作者極力呈現所見視角。

    至於哪些真正開發了身體與藝術,答案恐怕還要幾年後才浮現。




    電腦工程 也是視覺成功關鍵



    表演╱數位視覺藝術結合,表面上常是表演╱視覺藝術家跨領域合作,其實科技團隊也很重要。被譽為結合表演╱科技最佳的塊動舞蹈視覺劇場,編舞家基登就將來台作「致命引擎」成功關鍵,歸功於電腦工程師維斯。

    基登指出,維斯雖自稱並非美學角色,但靠了他的獨門互動系統,舞者和樂器才能激發出光影、視訊的變化,聲音和動作也才能相互即時影響。當觀眾看到黑點光影如死亡般在舞者身下擴散,像有機細胞般吞噬舞者,很難不被那幽暗又優美的詩意震撼。

    台灣首個結合數位科技和表演的創作獎項「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得主為黃翊,圖為獲獎作「交響樂計畫:一、機械提琴」。圖╱黃翊提供
    黃翊獲文建會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補助的新作「第二層皮膚」,靈感也來自一家科技公司展示的「感溫變色」技術。這種技術對溫度改變極敏感,色彩變化也很強烈,黃翊因此想藉以表達人際接觸「觸覺性的關係」。

    然而數位表演藝術花費極高,黃翊說,「交響樂計畫」雖得大獎,仍亟需贊助。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則憂慮,表演藝術申請經費向來較數位藝術容易,後者空間因而越形拮据,主體更飄搖。
回應...
 返回 穿搭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