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結婚要找妳"需要"的 不是妳"喜歡"的

這是我上次看李詠嫻.郎祖筠和張本渝一起上節目時
李詠嫻說的一句話
她說結婚要找妳需要的男人
而不是像年輕時一樣
橫衝直撞只想找妳喜歡的 卻不適合妳的
這句話套在我身上
真的是這樣耶
我年輕時就愛有才華 很有事業心的
但這種男人就容易自負 女人緣也特好
結婚我選的老公
是老實顧家 很疼愛照顧我的
大家覺得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 感同身受
  • 當然沒有道理
    魚跟熊掌
    當然都要吃
    不管好不好吃
    吃的下去吃不下去
    xd
  •  我不知道我所需要的人在哪裡.......
  • 等我有機會找到的時候  

    才有辨法回答這個問題 
  • 我倒是覺得...

    隨著年紀增長

    想的要的需要的也都會有所改變
  • 這是真的要聽的話...
    我跟我男朋友其實ㄝ是可以結婚
    但我們考慮到好多問題,買房子 生小孩
    錢錢錢啥都要錢...
    他老爸有在催
    就為了這件事他跟她爸還吵了一大架
    他說他沒錢隨隨便便借個錢來娶老婆很輕鬆
    但後面都不用環嗎?
    他說它可不想為了錢跟我離婚
    他說的確實我很贊同
    我ㄝ覺得沒結婚ㄝ好兩個人很輕鬆自由自在


     

  • 恩~環保的概念!!

    同理可證....買東西要買需要的,不是買喜歡的。


  • 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一堆都是別人有我也要有要不然就遜掉了
    結果連所謂衝突條件不可能同時存在的東西都搞不清楚
    當然就繼續滯銷
  •  沒有錯!!!!



    (除了這一句~沒啥好補充的!!)
  • 也是啦

    年紀大了

    比較追求穩定的生活

    太刺激

    對身體不好

    但還是要生活過的下去

    有經濟基礎再結婚

    不然整天吵架也是很煩
  • 感觸很深
    我也正朝著這方向走
  • 贊成+1...

    現在那位,會讓我,會疼我....



  • 不過 喜歡 還是佔有一定的比例啦
    不然一堆優質男追 早靠上去了
    重點是 一點喜歡的感覺都沒有啊

    只是說結婚對象
    需要跟喜歡的比例 會較以往不太一樣

  • 我也是這麼覺得
    通常跟你結婚的,你所選擇的,並非自己最愛的人
    所以...我也不敢否認
    當初跟他結婚,並不是我真的很愛他,只是覺得他是可以託負的
    在那時候心理還有前男友的存在,但我知道如果選擇前男友,現在我每天都會提心吊膽...
  • 找個你需要的,讓你的、疼你的
    但萬一你不愛他呢??

    年輕時候的我還會找一個對我極好的人在一起
    ,但我並不愛他,之後只是日久生情
    後來他劈腿了,我也難過很久
    清醒後就覺得,為什麼要勉強自己跟不愛的人在一起

    現在年紀愈大就愈不一樣
    沒辦法忍受跟不愛的人在一起耶
    那個人一定要有吸引我的地方,一定要有感覺

    p.s我覺得你愛的跟不愛你的男人都有可能會劈腿
         倒不如找一個你愛的人在一起,這樣被劈腿還比較心甘情願一 點
  • 對我來講
    完全不愛的當然不可能嫁啊
    但我確實知道
    對老公的愛
    不可能像年輕時那種 為了讓他高興
    我什麼事都可以做
    吵架為了求和 自己低聲下氣到不行
    說真的
    我也厭倦跟痛恨那樣的日子
    自己都變得不像自己了
    所以我說這個道理對我來講很合用
    對有些很堅持要愛對方比較多的人
    也許就不合用了
  • 我很幸運

    我老公是我愛的
    也是適合我的
    當然也是各項條件我需要的...

  • 完全認同仙貝的話
    當"需要"的基礎沒有喜歡的成份在時
    這個需要就被物化了

    仙貝
    記得妳是氣質美女耶
    這回覆, 怎麼有點....男人婆的味道啊 


  •  我認為要找價值觀相同 個性氣質互有吸引力的  

    這樣相處也輕鬆 也愉快

    但是其實人一直在變 需要也會一直改變

    按照需要去找人 感覺會有點現實

    就像男人五十歲時嫌老妻皮皺肉垮 他需要一各肉質彈牙的

    那是不是就可以按自己需要拋棄老妻另尋嫩妻

    我想沒人能苟同吧

    感情之所以可貴 就是因為不那麼的把別人當滿足自己的工具

    而是真心的關懷體貼對方的一切才是吧
  • 問題在於.......

    找到喜歡的

    往往比找到需要的要來得容易些

    就像買東西

    不見得因為需要才買

    但肯定會因為喜歡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