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溺愛 養出過度追求者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性騷擾防治法實施將滿4週年,現代婦女基金會在4日舉行記者會,呼籲民眾重視過度追求演變成性騷擾的現象。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表示,過度追求者通常在家庭的溺愛下長大,由於挫折忍受度低,因此往往不相信對方不願接受自己。

楊聰財曾處理過一件職場過度追求的案例,一位25歲男子為追求愛慕已久的女子,使出恐怖苦肉計。這位追求者找醫生拔牙,並將牙齒連同追求的情書一起寄給對方,表達「沒齒難忘」的愛意,但瘋狂的舉動卻讓被追求者感到恐懼。這位追求者的父母認為兒子被愛沖昏頭,才把兒子帶去就診。這個案例就是「過度追求症候群」的典型寫照,追求者整天只想如何接近對方,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楊聰財表示,過度追求者的人格特質通常有戲劇性格,包括運用各種手段吸引別人注意,除了拔牙,還有剁手指、自殘之類的行為。過度追求者也有自戀性格,認為自己一定有讓別人愛上的致命吸引力,同時有極強的佔有慾,只要看上目標,一定要到手才甘心。

嚴重的過度追求者,還會產生愛情妄想症。楊聰財表示,例如明明對方已經拒絕,或是根本沒有回應,但還是會自圓其說,認為對方對自己有意,甚至認為對方已經跟自己在一起。日前大陸曾出現一位劉德華的瘋狂影迷,不但要老父賣腎讓自己追星,更有自殺行為,像這樣的人就有明顯的愛情妄想症。

楊聰財更指出,很多過度追求者都成長在充滿溺愛的家庭。從小要什麼有什麼,長大之後要追求異性,就認為對方不可能拒絕;加上從沒遭遇過失敗與挫折,更容易以不擇手段的方式追求他人。楊聰財憂心,現代社會普遍少子化,父母溺愛小孩的情況愈來愈普遍,未來過度追求者的人數只會不斷往上增加。

長期關注校園性騷擾的輔仁大學法律系教授吳志光則表示,現在的國中生大約3到4成有交往異性朋友的經驗,而且曾有調查顯示,國中生最需要協助的問題就是「如何與異性相處」及「如何處理感情困擾」。但愛情問題往往都不受到校方及家長的重視,反而不斷要求學生以學業為重,甚至禁止國中生談戀愛。因此,學生在青少年時期沒有正確的管道學習與異性相處,只能從同儕或電視偶像劇中模仿,學習不適當的追求方法,這樣的現象也相當令人憂慮。

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205/131/201kd.html

姑狗了一下楊聰財醫師的部落格,在這裡補充一下:

妄想性人格疾患(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按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妄想性人格疾患的基本特質是一種對他人不信任及多疑的廣泛模式,以致於將他人的動機解釋為深具惡意。

妄想性人格疾患者若於兒童期及青春期初現時,會表現孤僻、同儕關係不良、社會焦慮、學業成就不佳、過於敏感、古怪的思想及言語,及特異的幻想。在臨床上這類疾患的男性人數多於女性。

由於妄想性人格疾患的行事防衛心很強,雖然可能看起來客觀、理性,但事實上其好爭鬥及多疑的性格,會促使他們出現冷漠、敵視、頑固、及譏諷的表達方式。

摘自楊聰財醫師的部落格-洋蔥與蚊子的世界:
blog.sina.com.tw/yang1963/article.php


結論是:
心靈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