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健康 每月食用油炸物不宜超過二次
我很喜歡吃油炸的食物
要不超過兩次 不容易
共勉之
--------------------------------------------
洋芋片油條 致癌物含量高
【甯瑋瑜、許佳惠╱台北報導】速食店油炸油酸價高的風波才暫歇,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最近完成的研究發現,抽查市售三百多件油炸食品,多數都被檢出可能致癌物「丙烯醯(音同西)胺」(acrylamide,簡稱AA),當中又以洋芋片、油條含量最高。專家提醒民眾每月食用油炸物不宜超過二次,每次應淺嘗即止,以免增加對身體危害性。
最新研究
國衛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收集市售三百三十五件油炸物進行AA含量分析,發現洋芋片AA含量最高,約在八千多ppb(parts per billion,十億分之一的濃度),次高的油條也約有四千ppb。麵粉、玉米粉類等油炸物,AA含量則約數百ppb,但國衛院並未公布抽檢食品品牌。
國內未訂食用標準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AA確認對動物有致癌性,且有神經毒性,造成不孕,對人類則是可能致癌物。衛生署官員指國內尚未對AA訂食用限量標準。
台灣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所長葉安義說,世界衛生組織已研擬對各國發布AA食用建議,在此之前,呼籲民眾少吃含AA的油炸物。葉安義說,高溫烹調逾攝氏一百二十度,就可能出現AA致癌物,呼籲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不吃薯條、洋芋片等油炸零食的習慣。
自己炸物防回鍋油
三軍總醫院營養師林晏如說,油炸物是引致腸癌的危險因子,建議每月不宜吃超過二次,每次份量以淺嘗為宜;而有乳癌、腸癌和食道癌家族史者,每月頂多只能吃一次,自己在家炸食物,可避免吃到回鍋油食品,炸食物的油可選耐高溫的清香油。民眾簡太太說:「最近油炸食品負面消息很多,盡量不讓孩子吃。」
丙烯醯胺小檔案
◎物質:為一種有機化合物,常作為污水處理及染料製造等用途
◎危害:
.動物確定致癌物、人類可能致癌物。
.老鼠實驗發現,大量食用恐致膀胱癌,並對生殖、周邊神經系統造成傷害,對人體危害仍有爭論
◎食物有此物質原因:高澱粉和低蛋白質食品,經高溫油炸產生,炸越久丙烯醯胺量越多
◎易含食物:洋芋片、油條、玉米片、炸薯條等
◎注意事項
.少吃油炸物,一般人每月不宜吃超過2次油炸品
.乳癌、腸癌和食道癌家族史者,每月頂多吃1次油炸物
資料來源:林杰樑醫師、林晏如營養師、《蘋果》資料室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850233/IssueID/20090810
要不超過兩次 不容易
共勉之
--------------------------------------------
洋芋片油條 致癌物含量高
【甯瑋瑜、許佳惠╱台北報導】速食店油炸油酸價高的風波才暫歇,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最近完成的研究發現,抽查市售三百多件油炸食品,多數都被檢出可能致癌物「丙烯醯(音同西)胺」(acrylamide,簡稱AA),當中又以洋芋片、油條含量最高。專家提醒民眾每月食用油炸物不宜超過二次,每次應淺嘗即止,以免增加對身體危害性。
最新研究
國衛院環境衛生與職業醫學研究組收集市售三百三十五件油炸物進行AA含量分析,發現洋芋片AA含量最高,約在八千多ppb(parts per billion,十億分之一的濃度),次高的油條也約有四千ppb。麵粉、玉米粉類等油炸物,AA含量則約數百ppb,但國衛院並未公布抽檢食品品牌。
國內未訂食用標準
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AA確認對動物有致癌性,且有神經毒性,造成不孕,對人類則是可能致癌物。衛生署官員指國內尚未對AA訂食用限量標準。
台灣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所長葉安義說,世界衛生組織已研擬對各國發布AA食用建議,在此之前,呼籲民眾少吃含AA的油炸物。葉安義說,高溫烹調逾攝氏一百二十度,就可能出現AA致癌物,呼籲家長應從小培養孩子,不吃薯條、洋芋片等油炸零食的習慣。
自己炸物防回鍋油
三軍總醫院營養師林晏如說,油炸物是引致腸癌的危險因子,建議每月不宜吃超過二次,每次份量以淺嘗為宜;而有乳癌、腸癌和食道癌家族史者,每月頂多只能吃一次,自己在家炸食物,可避免吃到回鍋油食品,炸食物的油可選耐高溫的清香油。民眾簡太太說:「最近油炸食品負面消息很多,盡量不讓孩子吃。」
丙烯醯胺小檔案
◎物質:為一種有機化合物,常作為污水處理及染料製造等用途
◎危害:
.動物確定致癌物、人類可能致癌物。
.老鼠實驗發現,大量食用恐致膀胱癌,並對生殖、周邊神經系統造成傷害,對人體危害仍有爭論
◎食物有此物質原因:高澱粉和低蛋白質食品,經高溫油炸產生,炸越久丙烯醯胺量越多
◎易含食物:洋芋片、油條、玉米片、炸薯條等
◎注意事項
.少吃油炸物,一般人每月不宜吃超過2次油炸品
.乳癌、腸癌和食道癌家族史者,每月頂多吃1次油炸物
資料來源:林杰樑醫師、林晏如營養師、《蘋果》資料室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850233/IssueID/200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