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寵物毛孩

轉貼 <商業週刊> 荒謬捷運大現形

看了才知道心痛,我們市井小民真的是白老鼠。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37257&p=1


花了五百九十四億元、耗時二十二年才蓋出來的捷運內湖線,在郝龍斌市長剪綵搶通後,「出包」連連,「劫運」噩夢重現。究竟決策出了什麼問題?

你看過一百零二輛捷運列車一起睡覺嗎?

七月豔陽下,位於木柵新光路動物園附近的捷運機廠,一百零二輛馬特拉系統列車,靜靜的躺在那裡。幸運的話,它們能夠被改造,將原來的馬特拉系統改為龐巴迪系統,跟新通車的捷運內湖線系統整合,那麼,明年八月驗收後才可能重新面對群眾。

萬一系統改造不過來,原先一輛造價約新台幣四千四百萬元的車廂,大概就要報廢了;也就是說,這些會變成台北市最貴的廢鐵,造價四十四億八千八百萬!

馬英九求政績,貪快鑄錯!捷運內湖線是個未完工的大麻煩

一起沉睡的車廂,只不過是今年夏天捷運內湖線通車之後的「創舉」之一。內捷通車不過幾天就「出包」連連,從試車開始的行李卡在走道中央,到通車後七百人因斷電被困高架軌道上五十分鐘,最後必須像高空走平衡木般逃難的畫面,透過電視不斷放送;官員承認尚未驗收完畢、系統還沒穩定、整合還要進行、列車停靠的位置還待對準……。

大家突然發現:啊!原來花了五百九十四億元的重大工程,竟然是個還沒做完的大麻煩。

一種似曾相識的「劫運」經驗,感覺又捲土重來。

記得十三年前,台北市第一條捷運——中運量木柵線通車,當時,這個「台灣第一」戲劇效果十足,不僅每公里造價超過六十萬元,堪稱世界第一貴,光一個垃圾桶就要上萬元,測試時還上演火燒車、碰碰車、倒退嚕給大家看。甚至在當時手機通訊還不普及的年代,曾有新聞同業為了採訪上了車,竟然被關在裡面大半天出不來,跟大家完全斷了音訊。

時隔十三年,台北明明已經有淡水新店線、板南線等好幾條捷運建造的經驗了,為何我們還要再一次「見證」同樣的「劫運」現象?

不斷出槌,宛如第一次建捷運一樣手忙腳亂的內湖線,究竟有多少決策造成今日的問題?

謬誤一:運量決策失準 違背都市成長及全球捷運使用經驗

所有問題的源頭,來自於一個求快的心態,造成了六個政策荒謬,在民國八十九年就種下今日的亂象主因:中運量的錯誤決策。

民國八十二年,木柵線試車時發生火燒車事件,交通部決定停止所有內湖線相關作業,重新評估是否改採高運量系統。一九九七年台北市議會解凍預算,但要求內湖線採用高運量系統,時任捷運局局長林陵三同意。

為何到了八十九年,卻變成了中運量的規畫?說穿了就是「政績症候群」上身:當時身為市長的馬英九,為了「順應」民意盡快蓋內湖線,在三年內、他第一任市長任期結束前能通車,一切決策思維都以求快為主。

「什麼專業、什麼系統都不要緊,只要能在三年內通車就好,」台北市國民黨籍市議員王浩表示,他連續四年的施政總質詢,都以內湖捷運為題就教於馬市長,但不管他怎麼批評、如何建言,馬英九一律以「謝謝指教」四字箴言回應。

一般重大交通建設,都是先有政策目標,然後規畫、估計三十年以上的運量,再執行。但內湖捷運為了搶快通車,種下了第一個謬誤:選擇中運量捷運。

這個中運量的決策,和馬英九市長任內全力扶植內湖科學園區、南港經貿園區等重大經濟戰略可說互相矛盾。如今這個「科技走廊」成形,三千家廠商進駐,最多可提供十萬個就業機會,再加上內湖地區人口數十年來成長七%,是北市人口少數呈現淨成長的區域,也就是說,從長遠規畫,內湖線本就是高運量才夠負荷。因此,選擇中運量,是重大決策失誤。

更重要的是,中運量系統違反了全球捷運使用的經驗。

高運量捷運系統在全世界都已經規格化,無論車廂的採購、技術的銜接都很容易。而中運量捷運,在世界各國都用在短距離接駁,最長不超過十公里,如在遊樂園、新市鎮,或機場航廈之間銜接時使用,但在台灣首善之都——台北的精華心臟區域,卻使用中運量捷運?而且全球中運量系統的規格完全沒有統一,系統整合不易,所以除了台北,根本沒有其他城市拿來當作大眾長程的運輸系統。
  • 「台灣有全世界最長、無人駕駛、還穿河爬山的中運量捷運,」王浩驚奇不已。木柵線接內湖線,足足長達二十五.二公里,是一般中運量系統長度的兩倍。

    二十年前,木柵線用規格特殊的中運量系統或許有外交、運量的現實考量,「被政治綁架,」可是八年前的內湖線,明明有重新選擇的空間,偏又自投羅網?

    「這兩條捷運線共通特質,都是特殊規格的中運量,在全世界的捷運中是孤兒,出了問題,只能靠自己摸索,不然就慢慢衰退掉……,」當年跑捷運新聞一舉成名的名政論節目主持人劉寶傑,光從內湖線決定採用中運量系統開始,就預知了今天的亂象。

    馬英九大姊馬以南的夫婿馮丹龢,曾經任職於紐約地鐵高級顧問,是這方面的專家。當年如果馬市長願意開口問,他姊夫應該也願意提供專業建議才是。

    不過,八十九年,行政院攤牌,表明若內湖捷運再不動工,行政院要收回中央補助款。加上當時東湖、汐止一帶,常常下大雨就淹水,馬英九又急著要拿出政績,所以在九十年一月九日深夜,台北市議會挑燈夜戰、強行表決。民進黨市議員不改「反對黨」本色,主張「高運量、地下化」,但他們在議會是少數,不敵馬市府挾國民黨在市議會的絕對優勢,最後馬市府的「中運量、高架化」版本以二十七票贊成、十七票反對強渡關山。

    當時是內湖地區選出來的民進黨籍市議員陳秀惠回憶,「就在凌晨審預算審到快昏迷不醒的時候,馬版內湖線預算就這樣過關了。」當時市府編列的預算是三百七十五億。

    謬誤二:以小領大的統包工程 內捷變成零經驗廠商的白老鼠

    第二個荒謬是,輕易讓市民成為廠商的白老鼠。

    捷運內湖線的目標是要整合木柵線,當年木柵線把土建、機電等工程分開發包,整合出現缺失,拖延了施工時程,所以馬市府團隊急著擺脫木柵線陰影,而決定由國內的土建工程業者領標,來綁國外的機電工程。在他們的算盤,這樣可以降低預算、爭取時效,看起來是不錯的想法。

    對「業主」台北市政府而言,土建得標廠商工信工程統一向市政府完全負責,工信自己再找機電廠商簽約,也就是現在的龐巴迪。如此一來,市府不必直接面對龐巴迪,整合的負擔由工信一肩挑起。

    然而,熟悉公共工程契約的國際通商律師事務所主持人羅明通分析,在捷運系統中,機電系統才是核心工程,占總建造經費的比率為五五%,土建工程僅占四五%,市政府卻以土建廠商領標,去整合機電業者。這種「以小(四五%)領大(五五%)」的統包方式,讓政府無法挑選機電廠商,也不能控制規格,土建廠商將傾向以低成本、高獲利,做為挑選機電合作夥伴的考量。既然無利可圖,國際機電大廠對內湖捷運也就興趣缺缺。

    所以,內湖線第一次開標竟然無人投標——流標。第二次發包時,大陸工程、達新、榮工處等有捷運經驗的國內廠商也無一參與,最後竟由「零經驗」的工信工程得標。

    而工信工程後來找上龐巴迪,除了價格最低、獲利最高的考量,也因為龐巴迪網羅了十幾個原木柵線馬特拉系統的工作團隊。不過,龐巴迪在世界軌道工程中以鐵輪電聯車為強項,沒有台灣膠輪電聯車系統的經驗,為了能讓內湖線與木柵線銜接,還得要另外開發一條生產線,為台灣重做橡膠輪胎的膠輪電聯車系統。

    兩個新人的結合,讓內湖捷運成了訓練廠商的練習場。

    誤三:輕忽整合難度 造成木柵線車廂必須更新設計

    第三個決策荒謬是,市府沒有審慎把關,輕忽內湖線與木柵線整合的難度。

    內捷招標方式是由土建工程以統包的方式領標,再自己去找機電工程合作夥伴,但不可思議的是,卻在投標時不必附上機電細部規畫,創下國內軌道工程的首例。

    一位不願具名的捷運系統大代理商說,當初內湖線投標的條件,明白寫著木柵、內湖兩線新舊系統要相容,但中運量的系統規格不統一。得標的龐巴迪,當然無法採用馬特拉擁有專利的系統,所以龐巴迪得標後,若無法更新木柵線系統,讓它與內湖線可以相容,就只能拆掉重建,宣布木柵線壽終正寢。
  • 但台北市捷運局為了不要浪費,希望工信和龐巴迪盡量修改馬特拉系統到「可以繼續使用的地步」。

    因為內湖線要統整木柵線,兩個系統不相容,結果才造成木柵線五十一對、一百零二個車廂,全部必須變更設計,才能上線,目前只能暫時閒置在木柵機廠,等待改裝的機會。王浩指出,「系統的整合非常複雜,單單要讓列車停下來,對準先前木柵線的車門都煞費周章了。」

    謬誤四:冒險採用新通訊技術 電磁波一干擾,系統無法判別訊號

    第四個荒謬,是內湖線淪為CBTC(無線通訊傳輸系統)的實驗工程。

    CBTC在全世界的捷運系統中是一種新技術,但目前還沒有實驗成功的案例,而木柵線原本是採用纜線通訊,但雙線整合後,木柵線沿線有很多基地台,電磁波會干擾CBTC判讀訊號,許多大樓也會形成通訊死角,CBTC系統無法判別訊號。

    「CBTC系統是先進科技技術,但目前系統不夠穩定也是事實,需要更多時間測試、改進,但要花多少時間,誰知道?」一位捷運系統代理商說,內湖線敢用這個系統,很有「冒險」精神。

    謬誤五:施工前探勘不實 導致工時延宕,預算多追加一百億

    第五個荒謬,是捷運局在興建規畫初期的地下探勘不夠確實。

    台北市政府捷運局,在決定興建內湖線不知該採高架或地下化時,曾以還要徵收土地,增加政府財務負擔,而且「大直內湖地區地下管線很複雜為由」,面對市議會質詢。

    但是,捷運局即便在十三年前一開始就知道地底下問題很多,卻還是沒有在施工前就搞清楚狀況,導致後來在做高架要打地基時,受困於地下複雜的箱涵、管線,光是要查清楚是誰的,就讓人傷透腦筋,「開挖之後,就像挖寶一樣,沒人知道會挖到什麼,但也只有挖斷了,有人來哀哀叫了,你才會知道是哪單位的管線,」王浩說。

    王浩又舉了另一個捷運蘆洲線的例子,說在台北橋一帶大橋國小附近,是古時候的「雙連埤」,地質鬆軟,他還特地去台北市文獻會找出古台北地圖指給捷運局官員看,但他們就是不以為意,最後一挖,旁邊兩排五層樓的房子倒塌,捷運局只好請人重蓋恢復原狀,花錢消災。後來內湖線又為了移開箱涵,先重建後破壞,不僅工期延宕,還追加百億預算,讓他對捷運局「地下管理」的失控情形深感無奈。

    而內湖捷運為了遷移地下箱涵所增加的費用,以及所導致的工時延宕,就讓整個預算多膨脹了百億元以上。

    謬誤六:安檢未過關就搶通車 郝龍斌為求連任,提早利空出盡

    第六個荒謬,未確定安全可靠前,市長郝龍斌就急著通車,欲速則不達。

    木柵線、內湖線連線通車,貫穿台北市六個行政區,達到「區區有捷運」的境界,對郝龍斌明年要競選連任而言,是莫大的政績和利多。不過,內湖線若再繼續測試個八個月、一年,通車時間很接近選舉,依過去的木柵線、貓纜開通經驗,初期狀況一定超出想像。

    「郝龍斌不會平白無故把利多變利空,他是想利用時間換空間,先利空出盡,到明年選舉前,民眾只會記得內湖捷運有多便利、多美麗,不會記得現在有多荒謬,這就是人性!」民進黨市議員簡余晏分析。

    想要美化政績、扭轉選舉利空的是郝龍斌,但最後負責任的,卻是執行通車決策的捷運局局長常歧德,他當了一輩子的工程師和技術官僚,卻因政治問題而成代罪羔羊,不過請辭未被獲准。

    北市府官員便宜行事的結果 竟是要全台灣繳稅民眾當冤大頭

    荒謬的內湖捷運鬧劇,還在持續上演中,由無人駕駛變專人隨車伺候;因為距離民宅太近,隱私曝光;要用來降低噪音的隔音牆,變成「安心工程」只能降兩分貝……,這一切亂象,連一位工信的工程師都坦承「是不可原諒的專業錯誤」。
  • 但一切問題根源,都出在市政府主事官員「便宜行事」的心態,官員剪綵優先於民眾最大福祉,這是為官的「加法」藝術,但一切求快的結果就是「呷緊弄破碗」,不按常理規畫的政策,在執行時遭遇強大後坐力,要省錢最後反而花大錢才能善了。就像內湖捷運,總預算由二百四十八億元增加為五百九十四億元。

    若以捷運每公里造價來看,新加坡物價比台北高,但捷運內湖線每公里造價卻高達二十七億元,新加坡捷運僅十七億元,我們竟然硬生生每公里比別人貴了十億元,也就是多了五八%。

    不管你是住在台北還是高雄、花蓮,捷運內湖線中央政府至少出資一半,如果加計中央給了台北市最多統籌分配款,那意味著台北市政府官員便宜行事、決策錯誤的結果,是你我在繳稅當冤大頭。

    就在我熬夜截稿之時,又傳來消息,政府同意高鐵公司簽署新台幣三千多億元的新融資合約;針對其中的三千零八十三億元的融資額度,給予銀行保證,如果高鐵公司違約,則政府將啟動「收買機制」,買下高鐵。高鐵的問題已經明明白白攤在大家面前,政府卻還沒有魄力壯士斷腕,讓人不禁感嘆,為政者,加法常用得不當,減法卻又沒有勇氣去執行。而加加減減之間,最後埋單的卻是全民。

    *中運量,整合難

    與高運量系統相比,中運量捷運系統投資、營運成本較低,興建時間較短。雖為全自動無人駕駛(由行控中心進行控制),但也有車速較慢、運量較小、全線里程數較短的特點。目前多半做為機場內部的接駁使用。同時,全世界高運量系統已經標準化,但中運量則因不同廠商各有專利,系統之間互不相容,難做整合。

    *整條捷運線,布滿大小危機

    製造音爆的隔音牆:全長931公尺,復興北路右轉民族東路、成功路五段到民權東路圓環、葫洲站8號出口到康寧路三段56巷附近,比起木柵線辛亥段隔音牆可減少12分貝噪音,這段隔音牆只能降低2分貝,且在隔音牆盡頭會因「活塞效應」產生音爆,反成最大噪音受災區。

    T霸噪音大:每一個高架T霸車站下方都形成風洞,汽機車大量聚集,變成另一種噪音污染。

    民宅被看光光:文德站距離民宅只有6.2公尺,從車站月台往民宅內看,一覽無遺。

    系統不穩定隨時會停駛:CBTC無線系統尚未建立正確判讀資訊經驗值,電腦可能因接收到基地台或手機、無線上網等相關微波,造成判讀錯誤、捷運停擺。

    地下段僅一個逃生口:松山機場到大直站地下段,長達2.6公里的過河地下段,潛遁隧道兩側雖有逃生步道,卻只有大直橋東側往松山機場雷達站方向有一個「通風井」,可以爬出地面。

    車門會夾人:因為目前系統、訊號不穩定,行控中心尚無法保證讓車門百分百精確對準月台,而且車輛關門速度太快,容易造成夾手夾腳的意外。

    *等了22年,決策錯誤變「劫運」

    馬英九,任滿前趕業績
    馬英九希望能在台北市長第一任任滿前讓捷運內湖線通車

    為求快,選擇中運量
    選擇看似最短時間內能通車,但系統整合卻最困難的中運量系統

    求便宜,統包後遺症不少
    由土建工程領標機電工程,想以低預算整合木柵線的馬特拉系統與內湖線的龐巴迪系統。如今102輛木柵線列車必須變更設計

    經驗不夠,當工程白老鼠
    工信第一次做捷運土木工程,配合的龐巴迪第一次做橡膠輪的機電工程,又選擇先進但經驗值不夠的CBTC無線系統,內湖線變成各方的實驗工程

    探勘不實,須遷移重施工
    內湖、大直地區地下箱涵、管線複雜,開挖後發現捷運線下方是大箱涵,必須遷移,花更多錢,也讓通車時間延宕

    郝龍斌,未驗收搶通車
    在系統不穩定、測試未完成、包商的「可靠度分析報告」未出爐,系統銜接未確實驗收前,市長郝龍斌提前搶通
  • 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
    這個中運量的捷運規劃完全無法承載目前的使用需求
    至少我曾經在上班時間,來不及擠出去,眼睜睜看著車門在眼前關上
    只好在下一站下車,搭小黃上班
    現在的我若要搭木柵內湖線,在前一站就要先擠到門口,以免來不及出站
    不過這樣其實是造成一堆人擠在門口,造成上下車賭塞的原罪

    我也見過因為人太多,關門時間太快,乘客被夾住的情形
    更不用說,小到一個誇張狀況的列車車廂,塞爆了人,卻很無奈
    還有人龍長到繞過樓梯,甚至排到天橋的忠孝復興站,簡直就像惡夢一樣
    真的很希望這些何不食肉糜的政府官員,在上班時間來見識一下忠孝復興站的盛況
    只要搭個一星期,我想信相關的配套或對策就會出來了
    唉...

  • 看到馬英九一些沒遠見求近利的作為

    真不知該怎麼說了

    他  應該可以做很多事的啊

    怎麼如今看來像是阿斗啊
  • 說到捷運,因為人變很多的關係

    有請工作人員在每個車門前引導

    今天我要上車的時候就被擋住

    擋住事小,等下一班車就好了

    可是那個工作人員說的是:夠了!!

    夠了是怎樣?

    你不能說不好意思請等下一班嗎?

    害的我一早就超不爽,非常想去投訴= =

    下不了車也不是內湖木柵線的專利

    我曾經撘板南線下不了車@@~~~

    因為沒下車的堵在門口不讓要下車的人下車...

    後來我都習慣在前一站就靠近車門

    誰知到哪時又會遇到那種自私鬼
  • 希望郝龍斌也有買這期的商業週刊~"~

    台灣的公共工程真的是問題連連!!
    從貓覽廢掉到內湖捷運出包,甚至高鐵可以每週都出槌..
    然後沒有任何人負責???
    這是什麼情況@@


  • 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saud的話:
    一個毫無工程背景 的低能記者 全憑自己好惡 心中想像寫出來的狗屁文章

    有何值得一看 做高架 高運量 要轉進那麼窄的東湖路 技術上做得到嗎

    硬要高運量只有作地下 內湖的地質那那麼容易 到時又拖個十幾年還做不成

    工程花費可能是現在的5倍還不止 而且高運量如何跟木柵線中運量銜接 難道一定都要在中山國中下車嗎

    腦殘的記者 如果當初沒有參與工程規劃 你怎麼知道 當初的問題在哪 為何要做如此的選擇

    現在來大放厥詞 真是譁眾取寵

    ----------------------------------------------------------------------------

    重點在於 沒有完成驗收就急著通車 是不負責任的
    沒做好 就是該罵 護主子也要明是非
  • 其實目前大概上下班時間很擠,不過我想多開班次應該可以稍微解決...
    其它時間大多小貓兩三隻...
    到底需不需要高運量很難說...
    但是要地下化很難吧,以內湖地質要地下化,這應該要天價喔,而且可能要多個十年才完工!
    到時非內湖人肯定會不爽了繳稅給他們炒房價的是吧!
  • 很正常的事~有什麼好奇怪的~

  • saud的話:
    不知誰在護主子 貶抑誰

    你沒看新聞嗎?

    驗收可能要超過十年 等系統一切 都穩定才付尾款

    不然高鐵當初通車時問題還多得多

    ===========================================

    一方面罵媒體腦殘
    一方面,又拿媒體的資料來當擋箭牌

    你…真是好樣的


  • 我覺得自己當時投票的時候應該是瞎了眼…
    下一次別想我再選他…爛死了…不管是馬或郝…真的很爛… 
  • saud的話:
    腦殘的記者  如果當初沒有參與工程規劃  你怎麼知道  當初的問題在哪  為何要做如此的選擇

    現在來大放厥詞  真是譁眾取寵

    ==============================================
    不知閣下是否就參與過工程規劃
    不然有什麼資格去批評他呢?

    就算沒參與工程規劃,但還是有很多資料留下來,可以供查閱
    而不是發生了問題,有人在罵,工程人員就丟一句"你不懂啦"…噗

    要反駁也提出一些別人不知道的資料
    就這樣空口噴口水,效果不大啊
  • 土建工程、機積電工程我是不懂

    但是車廂設計就很ooxx

    當初設計前有沒有實地在尖峰時段去搭過木柵線,考慮到將來內科的人潮,考慮到未來台灣人的體型(又高又胖的人愈來愈多,不是人人都150公分、體重50公斤以下好嗎?)

    真是天才中的天才

  • 套句星爺的台詞:

    失敗中的失敗!

  • 不能說的秘密油
    不能說的秘密油
    一個是商業週刊一個是UID

    我要信誰?
  • TO 樓上的UID
    我是沒參與過工程啦
    不過高運量不能高架 那不是應該往地下發展嗎
    沒人規定一定要高架吧
    我相信規劃的人腦筋沒有硬梆梆  只是time is money 所以還是高架對吧

  • 不能說的秘密油的話:
    一個是商業週刊一個是UID
    我要信誰?

    =======================
    UID不挺UID嗎?哈
  • saud的話:
    的確  作一個公共工程  需要做相當多的規劃  或  環境影響評估

    中間參與多少國內外的專家  技師  在數  甚至  里長    市民

    在經過幾十次  或上百次的大大小小的會議中才能作出結論

      我當然有參與過部分公共工程的規劃設計  所以我當然知道流程是如何

    ===============================================

    所以…現在發生的狀況…
    都在意料之中?

    之後馬上又要花大錢擴大車廂…
    也是規劃的一部份?
  • 我看國民黨上來也好不哪去

    儘管我一向投票給國民黨

    失去政權八年一樣擺爛

    也許失去我這個市井小民的票也沒什麼

    但以後只要選舉不會再去投票給國民黨

    只要是官只會作秀

    腦袋不知道裝什麼東西

    乾脆也來組個【x官去死去死團】

    呼應一下























回應...
 返回 寵物毛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