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搬去男友那邊住,該給房租嗎?

如題
我在外地上班租房子,男友在同家公司上班,
說他那邊有間空房叫我搬過去
我覺得該給房租,但是他堅持不收
可不想讓別人覺得我是給他養的,我只是"租"他的房子
也許有人會覺得那就去外面租就好啦,但是我的想法是,與其給別人,不如給自己人
各位覺得呢?該給?不該??
  • 撒嬌半個月房租
    裝可愛十天房租
    kiss 一個月
    親親兩個月

    請記得寫在帳本上
    xd
  • 可愛書生寶寶的話:
    撒嬌半個月房租
    裝可愛十天房租
    kiss 一個月
    親親兩個月

    請記得寫在帳本上
    xd

    --------------------------------

    這樣蠻實際的
    哈哈

    我朋友跟她男朋友同居啊
    但也沒有付
    大家也不覺得奇怪
  • 補充一下

    就算你是這麼覺得
    但看在別人眼裡是不會認為租跟給他養有什麼差別
    因為就是住在一起嘛
    如果真的是因為想給別人是自己租房子的印象
    那還不如自己去附近租一間比較實際
    這是一點點的想法啦^^
  • 怕白玩, 就不給.

    給了, 才能大聲說話
  • 他讓妳搬去住,妳付他房租,他應該會很沒面子。

    男生在喜歡的女生面前是這樣的

    即使一起喝杯飲料,妳搶著付帳,他都很不是滋味。

    妳可以說當兩個人共同基金存起來,將來一起出國或計畫說將來買房子頭期款。



  • 為何想成去他那�住ㄋ?


    說一起分租房子ㄅ


    我會給阿

    1人1半咩

    房租3600

    我幫忙出(數字)一半

    600我付

    3000他來付

    醬也是出一半阿^^



  • 其實你可以不必給 我以前跟我男友住在一起也是這樣
    但是我負責買吃的  就是有時候會去大賣場負責買家裡吃的東西
    每次一買就500-1000不等 或是會送衣服給我男友 且我也會幫我難有洗衣服 整理家務
    他就覺得很溫馨 所以版主也不要想太多
  • 如果是我  我不要

    我要保持自我的空間

    而且也不想給別人同居的印象

    就算並沒有真正同居

  • 巴里布布的話:
    可不想讓別人覺得我是給他養的,我只是"租"他的房子

    ------------------------------------------------------------------------
    別人只會說"那對同居的情侶"
    不會說"那對合租房子的情侶"吧@_@
    有沒有給房租在別人看起來是一樣的
    所以…不用給了
    自己存起來比較實際
  • 他大可租給別人

    又沒有差



  • 請問一下2樓的書生寶寶

    kiss 一個月
    親親兩個月


    kiss和親親 有什麼不同啊?
  • 其實這種事

    妳們兩個喬好,就好了

  • 這樣。那抱歉囉∼


    如果妳男友堅持不收

    妳可以幫忙付水電費之類的

    畢竟跟女友收房租,是蠻奇怪的

    除非他可以不介意

    參考看看囉∼
  • 我倒是覺得,如果男友跟妳收房租的話,妳就要考慮這個男的了!

    在一起就這麼會計較了,婚後還得了..

    我是覺得,可以幫忙分擔一些生活上的雜七雜八費用就好了呀

    不用刻意分的那麼清楚吧!!

    房租給他付就好了啦!!
  • 不然妳付水电好了。
    也算分担家計嘍,
  • 我覺得
    房租不會因為妳搬進去而增加  所以不用出 反正妳男友也不想收
    但是水費電費會因多一人而略有增加
    所以若是我  我會主動提議  水電費+網路費我出
    還有一些生活上會共同用到的生活用品我買 ex:衛生紙阿 牙膏阿 之類的
  • 單就該給不該給來講

    我認為該給

    但他若堅持不收妳也無法給

    可以把錢存起來當共同基金(例如去旅遊或買較貴的物品時使用)



  • 其實男生自己已貸款的房子邀女友同住是聰明

    多則女生幫忙一起付貸款,繳房租。少則分擔水電瓦斯生活費。

    家事有人分擔又多個人陪,多好。

  • sabrina1108的話:

    如果是我 我不要

    我要保持自我的空間

    而且也不想給別人同居的印象

    就算並沒有真正同居

    +1
  • 贊成史賓納說的~~

    不過因為這樣~
    所以被前男友說我骨頭很硬
    沒賺多少錢~可以住他那~吃免錢住免錢的
    卻硬要花錢付房租....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