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十一) 臺灣黑金政治的起源與實質

首先是國民黨內出現的派繫之爭動搖了牠舊的選票基矗在準列寧主義黨國時代﹐“黨外無黨、黨內無派”是國民黨的組織原則。44  但是隨著解嚴和黨禁開放﹐既然黨外無黨的情況已經不複存在﹐加上最能使組織原則有效的強人已經去世﹐國民黨自身的體製也無法不變化。在種情況下﹐國民黨內部出現了派繫之爭﹐而初期的主要表現又為關于本土化路線的分歧。蔣經國時代的本土化路線﹐雖然在派繫替代上並不成功﹐但是絕非全無成效。國民黨在七十年代以前還是外省人佔壓倒多數的政黨﹐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初﹐本省人已經佔據大多數了。45  這樣﹐隨著蔣經國去世后第一位本省人總統李登輝的上臺﹐本土化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這一情節加上派繫鬥爭﹐導致了九十年代初國民黨內外省籍精英為主的  “非主流派”的出走和新黨的成立。新黨分走了相當一部分外省人的選票﹐使得國民黨過去經由特種黨部所建立起來的的“鐵票”基礎出現了動遙46

盡管外省支持者的忠誠度出現了一定的轉移﹐國民黨本土化的路線不可能改變﹐因為本省人的選票畢竟佔了大多數。但是國民黨在通過本土化路線來加強其動員能力的意圖進行得並不順利。許多學者都註意到﹐在推行本土化政策后﹐國民黨的地方派繫化程度不降反升。47  也就是說﹐牠的政治集中動員能力不但沒有提高﹐還下降了。這是為什么?這一問題正是由于臺灣基層社會的原子化狀況所造成的﹐是國民黨過去的統治造成了這一問題﹐但是由于社會轉型的突然來臨﹐使得牠沒有充分時間來因應和調整。有一個具體現象是可以充分說明這點的。“解嚴后地方派繫雖屢屢有串聯動作﹐但主要運作範圍仍在地方;國會內部雖有派繫出身的議員組成次級團體﹐但規模和影響力都極有限。”48  結果我們看到﹐國民黨為自己過去的成功而嘗到了現在的苦果。在內外雙重的壓力下﹐國民黨為了能繼續握有權力﹐被迫嚮黑金靠攏。而像如竹聯幫這樣過去就和國民黨有瓜葛的黑道組織﹐自然也就成為其競選機器的一部分。另外國民黨也可以利用其執政的資源優勢來拉攏其祂幫派﹐如前述羅福助就一直非常賣力地為國民黨服務。在“勝選就是一切”的壓力驅使下﹐隻要這些人物能夠認同國民黨﹐而且有能力得以當選或幫助別人當選﹐國民黨也就顧不得那么多了。一位國民黨總部的官員明確地這樣說﹕

“我們有自己的顧慮﹐我們也不想提名任何有黑道背景的人。然而假使我們提名一位形象清新卻沒有公眾支持者的候選人﹐結果如何?那就是為何我們必鬚先評估這個人有無勝選的把握﹐先不去管祂的犯罪記錄。……我們知道如何去操作、如何去實行確保贏得各種地方選舉的手法﹐所以才能繼續在地方上保有強大的影響力。”49.....續(十二)臺灣黑金政治的起源與實質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