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七) 臺灣黑金政治的起源與實質 和 演化

國民黨自敗退臺灣后﹐一直將其政權合法性奠基在所謂“光複大陸”、“反共複國”的宣傳上。但是自七十年代以來﹐牠在外交戰場上卻節節敗退。先是  1971被逐出聯合國﹐接著又是尼克鬆訪華﹐這一事件引發了臺灣的第一次學生示威﹐學生運動的出現﹐“象征著臺灣的人民在政治議題上以從原來的被動轉嚮參與取嚮。”25  但是國民黨政權無力扭轉現實﹐其“邦交國”日漸減少﹐直到七十年代末﹐其總后臺美國也拋棄了牠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這些事件使得國民黨政權自我標榜的政治合法性幾乎喪失殆盡﹐面對新生代民眾的政治參與意願﹐牠必鬚另謀出路。同時﹐中美關繫正常化也標誌著臺灣對美國的戰略重要性大大減小﹐因此為了挽回困境﹐牠“必鬚更賣力地嚮美國輿論推銷‘自由’、‘進步’的形象。”26  可以說﹐如果不是外部條件的壓力﹐以列寧主義國家的動員力量﹐想要壓製住那些地方派繫決非什么難事﹐牠的替代政策遲早可以取得成功。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太高估地方派繫的實力﹐筆者堅持認為﹐其實際影響力是很有限的。我們可以倒因為果地來看﹐從民主化后黑金的盛行也可以看出﹐所謂地方派繫在地方上的實際整合力並不大﹐臺灣基層仍然是一個自我認同度較弱的社會。如果這些派繫真有足夠的地方整合力﹐那像黑道這種社會邊緣群體就不可能如此活躍。

事實上﹐威權統治時代的臺灣社會的原子化與共同體意識的不發達還表現在﹐這些“準派繫”在那時就和黑金有染了。祂們利用承包工程進行掠奪分贓﹐從事各種違法色情經營﹐甚至包娼包賭﹐無惡不作﹐這些“惡化地方政治體質的種種作為﹐卻讓國民黨飽受批評﹐背盡了黑鍋。”27  這些事情都可以顯示出﹐這些所謂的“地方派繫”常常隻是小圈子行為﹐和當地民眾的情感利益是非常淡漠的。我們把祂們稱為“準地方派繫”或許會更恰當一些。

因此﹐我們可以將準列寧主義體製下的臺灣基層社會的特征表述為﹕準地方派繫基礎上的社會原子化。黑金現象的出現正是和上述社會特征﹐再加上黨國的社會控製力減弱有關。當然﹐黑金現象還不完全等于“黑金政治”﹐從現象到“政治”這一飛躍﹐又的確是民主轉型時代所大大深化的。下面就要對此予以考察。

臺灣黑金政治的演化

如果單就威權統治弱化而導致黑社會勢力的興起、以及從事非法產業而言﹐其實也並非隻在臺灣出現﹐這可以說是轉型時代的許多民主國家都出現的現象﹐如俄羅斯也是一個例子。甚至于有的較成熟的民主國家也仍存在著較嚴重的這種現象﹐如意大利南部的黑手黨;僅就這方面﹐臺灣並非特例。但是臺灣的黑金現象之所以引人註目﹐並不僅僅是因為此﹐而更主要的是因為在臺灣出現了黑、金、政客結合而為一體的現象﹐這是舉世罕見的。這就是臺灣獨有的“黑金政治”﹐學者陳國霖有一段話對此作了形象的描述﹕28

“世界上的幫派份子﹐無論多么成功地滲透經濟與政治部門﹐擁有多少財富與權勢﹐依然得躲在暗處。祂們和企業既有力政治人物之間的關繫﹐不能公開炫耀﹐以免祂們之間關繫瓦解。簡言之﹐盡管上層社會與黑社會之間有連結﹐兩個世界依然保持分離狀態。兩個世界的人也許共謀犯罪﹐或參與腐敗的交易﹐但祂們仍然屬于各自的世界﹐祂們不能假裝是另一個世界。.....續(八)臺灣黑金政治的起源與實質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