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五) 臺灣黑金政治的起源與實質

列寧主義國家的特點是國家對基層社會的徹底穿透性﹐因此基層社會也是徹底原子化的﹐在這種情況下﹐類似黑金的現象無從產生。如在以前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治安的良好是為人們所公認的。但是臺灣國民黨政權並不是一個完全的列寧主義政權﹐如前所述﹐由于種種因素的製約﹐牠的社會穿透能力是有限的﹐基層社會的原子化加上黨國穿透力的有限性﹐這就反而為種種灰色勢力的活躍提供了土壤。而這些因素中﹐又以省籍矛盾所引致的為最主要﹐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國民黨“外來政權”說﹐故我們在此需要專門論之。不過“外來政權”標簽似乎意識形態的色彩太強﹐因此有學者主張以“移入政權”來加以描述。17  本文也主張采用此概念。

國民黨自1949年敗退臺灣后所實行的黨的改造﹐嚴格的說﹐其實僅限于從大陸撤退來的外省人當中﹐而在臺灣當地﹐雖名為改造﹐實則幾乎是“從零開始”。但問題是自二二八事件以來﹐雙方互信基礎已失﹐國民黨嚮社會基層的滲透已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積極在各地建設黨部的同時﹐也進行了長期的規劃﹐從而與各種地方勢力處于複雜的博弈中。國民黨控製臺灣基層社會的第一步便是土地改革。在光複之前﹐臺灣地方社會存在著不同的家族勢力﹐這是日治時代臺灣社會精英的基礎﹐同時牠也表現出了與中華帝國時代的連續性。在此情況下﹐國民黨的土地改革就不僅具有反思大陸之敗的意義﹐也是摧垮舊的地方勢力﹐並擴大自身社會基礎之舉。18  此舉無疑擴展了國民黨在臺灣本土的認同度﹐不過對此也不能估計過高。不信任感不僅來自本省籍人﹐同樣也來自國民黨方面。這從國民黨嚮地方滲透的不同模式上可以看出來。

國民黨在地方的黨部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分為了特別黨部和地區黨部兩種。前者建立于軍隊、國營單位、公立學校等當中﹐成員主要是外省人;而后者才是真正面嚮臺灣本土基層社會的黨部。這一區分也顯示了國民黨對待二者的不同態度。事實上﹐國民黨的黨員主要集中在特別黨部這一塊﹐后雖經長期發展﹐但直到  1969年為止﹐特別黨部的黨員的比例一直超過60%﹐而其中絕大多數又是外省人。19  如果考慮到這一事實﹐即外省人在臺灣總人口中隻佔百分之十幾﹐則這可以證明國民黨在嚮本省人滲透的過程並不順利。而國民黨政權在外部因素製約下﹐不得不在地方上實行選舉;如果牠在基層的黨務如此受限﹐那如何才能贏得選舉呢?因應這一問題﹐出現了與既有地方派繫結合的選舉侍從主義。.....續(六)臺灣黑金政治的起源與實質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