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二) 臺灣黑金政治的起源與實質

(歐陽:  臺灣黑金政治的起源與實質)

近年來一個漸為許多人接受的概念是由美籍學者鄭敦義所提出的﹐祂將民主化之前的臺灣國民黨政權界定為﹕“擬似列寧主義”或“準列寧主義”黨國體製﹙quasi-Leninist  party-state  system﹚。鄭從如下方面指出了國民黨準列寧主義體製的幾個特征﹕2

1.  成立跟國家官僚體繫並行﹐且予以控製的自上而下的黨機構;

2.  由黨透過其“政工繫統”與軍中黨部來控製軍隊;

3.  將國民黨以外的黨派予以外圍化、無力化;

4.  透過黨分會﹙如青年組織、婦女組織﹚等來控製社會團體;

5.  黨的組織和決策上的民主集中製;

6.  此外還有與共產主義青年團相對應的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這一組織。

從國民黨政權的這一性質出發﹐我們的確可以從中發現許多跟后來臺灣政治轉型時期相關的特征﹐其中當然也包括黑金問題。更重要的是﹐籍著這一視角﹐我們也可以看出國民黨從大陸到臺灣統治的歷史連續性。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準列寧主義黨國體製的特性就可以解釋所有問題﹐也不意味著“威權體製”和“外來政權”  說就不符合事實了。筆者認為﹐應當在實際考察中將這三者結合起來﹐不過要理解其基層政治的特征﹐還得以其列寧主義黨國體製的發展作為主線。

國民黨的前身乃是反清的會黨組織﹐盡管后來有許多學生、軍人及其祂各界人士的加入﹐但其組織運作方式與領導人的觀念始終難脫舊時代的會黨習氣。從晚清到軍閥時期﹐往往一遇重大挑戰就內訌﹐無力與反革命勢力對抗。孫中山在屢次革命失敗以后對此也有過反思﹐“內部分子紛歧……致黨魁有似于傀儡﹐黨員有似于散沙。迨夫外侮之來﹐立見摧敗;患難之際﹐疏通路人。”3  但是孫中山雖經一再摸索﹐卻始終未能為國民黨找到一條適當的組織路嚮。但孫中山在后期發生了一個重大轉變﹐這就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所提出的“聯俄聯共”的政策。過去對于國民黨的這一轉變﹐人們較多的從中國革命的角度來理解國民黨革命方針的轉變﹐而卻很少註意牠對國民黨建黨性質的重要影響。這或許有史料方面限製的緣故﹐不過自從蘇聯解體后﹐隨著近年來俄國檔案的解密﹐人們對于這一問題已有了更為清楚的認識。

從現有的材料來看﹐蘇俄在援助孫中山革命的同時﹐始終沒有放棄將國民黨按照自己的革命理念改造成為列寧主義政黨的努力﹐這也是共產國際推動國共合作的重要原因。從解密檔案看﹐蘇共方面曾多次對派駐中國代表甚至孫中山本人的代表表達了對其革命路線的不滿﹐批評國民黨的純軍事路線而一再要求牠轉嚮以“政治工作”為主﹐並將此作為對國民黨援助的一個重要前提。在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過程中﹐蘇俄顧問鮑羅廷發揮了重大作用。祂說服孫中山放棄了組織國民政府案﹐而通過了由鮑所主持的國民黨“一大”黨綱。“前者是孫一貫主張取法取法‘先進的民主國家’的製度﹐后者是鮑炮製列寧式的‘革命民主’。如果實行實行前者﹐則后來國民政府的政製﹐應是歐美式的議會民主;但是一全大會采取了后者﹐使國民黨走上了‘一黨專政’之路。”4  經過改組后的國民黨﹐在黨的組織、紀律、執行及各個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大大提高了其凝聚力與戰鬥力。對于國民黨這次改變的影響﹐我們通過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曾任國民黨黨史會總幹事一職的蔣永敬的評價可見一斑﹕5

“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中國國民黨的改組﹐是國民黨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改造。由于這次的改組﹐使國民黨起死回生。”

.....續(三)臺灣黑金政治的起源與實質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