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kense:
妳要比較韓國,其實有很多資料可以查,韓國的負債與GDP比率高,有部份是因為1997年的金融風暴.但是韓國現在民間負債與GDP比率為40%左右(如果我沒記錯). 另外韓國進年來外國投資跟外匯存底都大量增加. 這些都可以用來支撐韓國國內的信用擴張.
我不知道你堅持要比較這些用意為何. 台灣的經濟問題可以由台灣本身的表現來分析. 不是拿單一的數據來跟他國比較就可以歸納出台灣景氣的好壞. 我說過,如果ㄧ個國家或地區是靠信用擴張來增進經濟成長率,這是泡沫經濟的開端. 我不是說台灣目前經濟已經泡沫化,而是台灣目前經濟表現若持續利用民間信用擴張來維持經濟成長率. 經濟終究會泡沫化.
還有如果你了解經濟復甦的條件,那就可以自己判斷日本經濟是否已經真正復甦. 條件如下:
1.經濟持續成長,而成長以實際內需為主
2.對外貿易出超加速擴張
3.民間投資大幅成長
4.失業率趨緩,薪資增加
日本或許已經開始走向復甦,但是不是已經真正復甦? 這可以從日本利率是全世界最低的地區之ㄧ來簡單判斷. ㄧ般政府維持低利率的目的就是要刺激消費跟民間投資.
還有一般是因為要抑制通膨,才考慮提高利率因應. 而不是提高利率造成通膨. 我很難想像會有經濟學教授搞不清楚這基本的道理.
還有我說的是國內經濟成長動力,不必然等於經濟成長率. 首先你應該先弄清楚經濟成長率來自GDP的增長. 而GDPㄧ般算法則是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 然而台灣出口增加,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來自對大陸地區的出口. 但這類出口成長對國內人民收入是否有實質上增長? ㄧ般實質出口淨額(出口-進口)成長,與民間投資以及薪資水準大都會成正比關係. 如果不是,那這進口成長最後去了哪裡? 變成儲蓄嗎? 但是儲蓄額是降低的. 變成國家外匯存底了嗎? 可惜台灣外匯存底成長是衰退的. 所以這變成很耐人尋味的現象. 這答案或許可以從台灣每年對大陸的投資額成長來找答案.
台灣GDP中的實質進口額是增加了,可是這增加並沒有帶動國內投資的增加與內需市場的擴張. 也就是說台灣國內經濟並不算有實質成長. 所以看到為何國內薪資水平沒有增長,而GDP卻是增長的時,或是看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跟但民間消費支出卻增加這些現象時(物價上漲亦或信用擴張?),就可以看其他數據來分析其原因.
還有政府投資建設的目的主要不在鼓勵民間消費,而是鼓勵投資來達到邊際效應. 如果政府投資只是用來創造假需求,那無疑是在建築泡沫. 這些基本經濟學,實在沒以必要在此強調.
我不是來這裡上經濟課的. 如果要拿單一數據來解釋經濟現象,那或許你不需去理解經濟理論. 我沒有興趣跟妳拿在數據上辯論,數據是現成的,你大可以去搜尋自己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