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關於“上廁所”及爲何不說“下廁所”
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133180.html
關於“上廁所”及爲何不說“下廁所”
一、從共時角度看
“上廁所”有低頻關聯、高頻關聯兩種說法:
(1)“上廁所去看看”
(“上廁所”與“去看看”是低頻關聯)
(2)“上廁所去方便一下” →“上廁所”
(“上廁所”與“去方便”是高頻關聯;因爲是高頻關聯所以“去方便”並入“上廁所”)
二、從歷時角度看
<<史記>>有“如廁”的說法:
(3)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史記·項羽本紀》)
古代白話小說有“登東”的說法:
(4)原來那漢子是他方客人,因登東,解脫了裹肚,失了銀子,找尋不見。只道卸下茅坑,喚幾個潑皮來,正要下去淘摸。(<<陳禦史巧勘金釵鈿>>下同)
(5)一日挑了油擔出門,中途因�急,走上茅廁大解,拾得一個布裹肚,內有一包銀子,約莫有三十兩。
(6)荊公見屋旁有個坑廁,討一張毛紙,走去登東。(<<詞源>>第三冊)
關於“登東”的“登”,有的解釋爲“蹲、呆”,理由不充足。應是含有“向上”語義成分的“去”。“登東”就是“上廁所”的意思,而不是“蹲廁所”。如:
(7)登東:上廁。(<<宋元語言詞典>>)
(8)例句(4)的“卸下茅坑”也說明在坑之上一定建築有什麽高於坑的東西。
(9)厠,雜也。言人雜厠在上非一也。(《釋名·釋宮室》)
可見“上廁所”表示的是“去”中含“上”的行爲。
即:
“上廁所”=“如廁”+“登東”
關於“上廁所”及爲何不說“下廁所”
一、從共時角度看
“上廁所”有低頻關聯、高頻關聯兩種說法:
(1)“上廁所去看看”
(“上廁所”與“去看看”是低頻關聯)
(2)“上廁所去方便一下” →“上廁所”
(“上廁所”與“去方便”是高頻關聯;因爲是高頻關聯所以“去方便”並入“上廁所”)
二、從歷時角度看
<<史記>>有“如廁”的說法:
(3)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史記·項羽本紀》)
古代白話小說有“登東”的說法:
(4)原來那漢子是他方客人,因登東,解脫了裹肚,失了銀子,找尋不見。只道卸下茅坑,喚幾個潑皮來,正要下去淘摸。(<<陳禦史巧勘金釵鈿>>下同)
(5)一日挑了油擔出門,中途因�急,走上茅廁大解,拾得一個布裹肚,內有一包銀子,約莫有三十兩。
(6)荊公見屋旁有個坑廁,討一張毛紙,走去登東。(<<詞源>>第三冊)
關於“登東”的“登”,有的解釋爲“蹲、呆”,理由不充足。應是含有“向上”語義成分的“去”。“登東”就是“上廁所”的意思,而不是“蹲廁所”。如:
(7)登東:上廁。(<<宋元語言詞典>>)
(8)例句(4)的“卸下茅坑”也說明在坑之上一定建築有什麽高於坑的東西。
(9)厠,雜也。言人雜厠在上非一也。(《釋名·釋宮室》)
可見“上廁所”表示的是“去”中含“上”的行爲。
即:
“上廁所”=“如廁”+“登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