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有!
以下是3年前的新聞報導轉貼~~
"一對情侶的愛情可持續的最長時間為30個月左右"
近日,美國著名科普雜誌《發現》月刊發表了一篇關於破解愛情秘密的文章。
文章說,像所有情感一樣,愛情源於大腦。
我們感受到愛的激情,是因為大腦中特定的神經化學體系讓我們產生這些情感。
催產素讓我愛上你 早在20世紀80年代,神經內分泌學家休·卡特就在研究中發現,
大草原田鼠是一種“忠貞”的動物,雄鼠與雌鼠交配之後,一般不再與“第三者”發生性關係。
要知道,在動物界只有5%的動物遵循“一夫一妻”制。
這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興趣。
經進一步研究發現,田鼠的愛情來自大腦中腦下垂體分泌的一種激素———後葉催產素。
卡特給田鼠的大腦注入一種抑制後葉催產素產生的化學物質,阻斷後葉催產素的分泌,結果田鼠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
它們立即拋棄了曾經深愛過的伴侶,胡亂交配。與此相反,
那些大腦中注入後葉催產素的雌田鼠,在擇偶時不再像以前那麼挑剔,一旦確定關係,
就對“丈夫”忠心耿耿,對其他田鼠視而不見,頗有點“我的眼中只有你”的味道。
人類的愛情是否也和後葉催產素有關呢?
科學家透過對人類自身的研究發現,人類的情愛活動與3種基因有關,
這3種基因分別促使身體分泌多巴胺、苯乙胺和後葉催產素。
後葉催產素與腦內馬啡有協同作用,前者啟動依戀他人的願望,後者則提供與愛人在一起時那種溫暖陶醉的感覺。
因而,也有人把後葉催產素稱為“愛情激素”、“戀愛興奮劑”。
愛情也有保鮮期 人類對愛情的期望很高:
天長地久,海枯石爛永不變心!
然而,神經學家們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發現一對情侶的愛情可持續的最長時間為30個月左右,再往後發展便轉化為親情了。
這個結果對於相信愛情長久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
科學家是這樣解釋的:雖然多巴胺、苯乙胺、後葉催產素等愛情化學物質的大量釋放,會使人產生愛的感覺,
但是,我們的大腦不可能長期不斷地大量釋放這些物質,因為神經細胞只有受到新異刺激時才會興奮。
固定的兩性關係時間一長,相互間再無新鮮感,也就再難以興奮起來,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情便消失了。
美國康奈爾大學生化博士辛迪·奈克斯調查了37種不同文化氛圍中生活的5000對夫婦,並進行醫學測試,
得出的結論是:18至30個月的時間已經足夠男女相識、約會、結合和生子,之後,雙方都不會再有心跳及冒汗的情況。
奈克斯說,愛情其實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雞尾酒”,是由化學物質多巴胺、苯乙胺和後葉催產素促成的,
時間長了,人體便會對這三種物質產生抗體,而經過兩年左右的時間,“雞尾酒”便會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