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反猶施暴 婦女遭割髮肚畫納粹記
蔡筱穎/巴黎十二日電---轉貼自中時電子報
就在法國總統席哈克公開譴責法國社會近來不斷發生反猶太事件的第二天,巴黎快線火車上發生了六名男子襲擊一名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婦女,消息傳出法國輿情譁然,不僅政府對此行徑強烈譴責,各界也對其他乘客的見死不救斥為懦夫。
警方指出,九日上午九時四十分,一名廿三歲的婦女和她十三個月大的孩子在巴黎北郊乘坐快線地鐵,這時車廂內人不多,四名阿拉伯裔和兩名黑人歹徒持刀搶劫這名婦女的背包,發現其身分證上標示著她曾經住過的巴黎十六區地址,歹徒認為住在十六區的都是有錢人,而有錢人都是猶太人,雖然這名婦女並不是猶太人。
歹徒在認定她是猶太人之後,用刀撕開她的襯衫牛仔褲,並割下她的頭髮,然後用粗筆在其腹部畫了三個納粹十字標記。
襲擊推拉的過程持續了十五分鐘,臨下車前,歹徒搶走受害婦女的所有東西並將嬰兒車推翻,小孩滾落地下。警方強調,在整個襲擊過程中,車上六名乘客中沒有任何一人挺身而出幫助這名受害婦女或是制止襲擊。
這個案子立即成為全法注目的一個嚴重事件,因為這幾乎已是巴黎每天發生的治安事件中的一個範例:現場沒有人見義勇為、光天化日之下侵害婦女及兒童,而這也是第一樁歹徒撕去女性受害者的衣褲畫上反猶的納粹記號的事件。整個事件所曝露出的安全問題和反猶心態,使人怵目驚心與令人髮指。
席哈克下令採取一切手段緝拿這些行為卑鄙的嫌犯,並將他們送交法庭依法嚴懲。
在二次大戰期間,法國是唯一將猶太人的孩子送回集中營的國家,而今天法國人面對種族歧視行為居然可以坐視不管。媒體也批判,這起人身傷害事件發生在公共場所,但卻無人挺身而出加以制止,事後又難以找到目擊證人,這種可怕的冷漠同樣令人情何以堪。
儘管法國發生的反猶事件較歐洲其他國不見得多,但是,法國卻是歐洲國家中擁有最多猶太和阿拉伯人的國家,也就特別敏感和小心反猶的問題。反猶的傾向在法國被認為一是法國窮人對富人的抱怨,二是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社群力量,都把對以色列的不滿算到了猶太人頭上。而無論是窮人或是支持巴勒斯坦的人都集中在巴黎的貧民區,反猶的犯罪者不僅是阿拉伯人而且有年輕化傾向。
過去法國將反猶傾向歸之於左派政府的政策問題,但在右派執政後,反猶現象有增無減,凸顯了反猶現象不是政黨問題而是全國面對價值認同的危機問題,今年上半年發生了一百卅五件種族歧視事件,超過去年總合一百廿七件,針對阿拉伯人和黑人的種族歧視行為則有九十五件,較去年同時期多出了卅八件。
社會學者也分析,法國種族歧視事件的增多與國際大環境有一定的關係。儘管法國政府呼籲不要將境外的衝突和糾紛帶進法國,但因法國境內移民非常多,移民又與原籍國的政治文化宗教派別意識形態有聯繫,不將這些帶進法國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隨著巴以衝突和仇恨的加劇,住在法國的猶太人也和阿拉伯人成為宿敵。
此外,不同於德國挑選優秀技術人員為移民的政策,法國近年來移民政策是以家庭團聚為主軸,移民的增多使法國一向倡導的種族政策越來越難以實現,所造成融入的社會問題引起了法國人的不滿,排外情緒也大幅上升,這也是法國極右派勢力近年來不斷上升的原因之一。
就在法國總統席哈克公開譴責法國社會近來不斷發生反猶太事件的第二天,巴黎快線火車上發生了六名男子襲擊一名被認為是猶太人的婦女,消息傳出法國輿情譁然,不僅政府對此行徑強烈譴責,各界也對其他乘客的見死不救斥為懦夫。
警方指出,九日上午九時四十分,一名廿三歲的婦女和她十三個月大的孩子在巴黎北郊乘坐快線地鐵,這時車廂內人不多,四名阿拉伯裔和兩名黑人歹徒持刀搶劫這名婦女的背包,發現其身分證上標示著她曾經住過的巴黎十六區地址,歹徒認為住在十六區的都是有錢人,而有錢人都是猶太人,雖然這名婦女並不是猶太人。
歹徒在認定她是猶太人之後,用刀撕開她的襯衫牛仔褲,並割下她的頭髮,然後用粗筆在其腹部畫了三個納粹十字標記。
襲擊推拉的過程持續了十五分鐘,臨下車前,歹徒搶走受害婦女的所有東西並將嬰兒車推翻,小孩滾落地下。警方強調,在整個襲擊過程中,車上六名乘客中沒有任何一人挺身而出幫助這名受害婦女或是制止襲擊。
這個案子立即成為全法注目的一個嚴重事件,因為這幾乎已是巴黎每天發生的治安事件中的一個範例:現場沒有人見義勇為、光天化日之下侵害婦女及兒童,而這也是第一樁歹徒撕去女性受害者的衣褲畫上反猶的納粹記號的事件。整個事件所曝露出的安全問題和反猶心態,使人怵目驚心與令人髮指。
席哈克下令採取一切手段緝拿這些行為卑鄙的嫌犯,並將他們送交法庭依法嚴懲。
在二次大戰期間,法國是唯一將猶太人的孩子送回集中營的國家,而今天法國人面對種族歧視行為居然可以坐視不管。媒體也批判,這起人身傷害事件發生在公共場所,但卻無人挺身而出加以制止,事後又難以找到目擊證人,這種可怕的冷漠同樣令人情何以堪。
儘管法國發生的反猶事件較歐洲其他國不見得多,但是,法國卻是歐洲國家中擁有最多猶太和阿拉伯人的國家,也就特別敏感和小心反猶的問題。反猶的傾向在法國被認為一是法國窮人對富人的抱怨,二是支持巴勒斯坦的阿拉伯社群力量,都把對以色列的不滿算到了猶太人頭上。而無論是窮人或是支持巴勒斯坦的人都集中在巴黎的貧民區,反猶的犯罪者不僅是阿拉伯人而且有年輕化傾向。
過去法國將反猶傾向歸之於左派政府的政策問題,但在右派執政後,反猶現象有增無減,凸顯了反猶現象不是政黨問題而是全國面對價值認同的危機問題,今年上半年發生了一百卅五件種族歧視事件,超過去年總合一百廿七件,針對阿拉伯人和黑人的種族歧視行為則有九十五件,較去年同時期多出了卅八件。
社會學者也分析,法國種族歧視事件的增多與國際大環境有一定的關係。儘管法國政府呼籲不要將境外的衝突和糾紛帶進法國,但因法國境內移民非常多,移民又與原籍國的政治文化宗教派別意識形態有聯繫,不將這些帶進法國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隨著巴以衝突和仇恨的加劇,住在法國的猶太人也和阿拉伯人成為宿敵。
此外,不同於德國挑選優秀技術人員為移民的政策,法國近年來移民政策是以家庭團聚為主軸,移民的增多使法國一向倡導的種族政策越來越難以實現,所造成融入的社會問題引起了法國人的不滿,排外情緒也大幅上升,這也是法國極右派勢力近年來不斷上升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