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色深淺大有關係!
<h4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25px 0px; color: rgb(102, 102, 102); letter-spacing: 1px; line-height: 23px;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撰文/雅布隆斯基(Nina G. Jablonski)、查普林(George Chaplin)<br />
翻譯/王道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本刊編譯委員)</h4>
<div class="ContTxtBox"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15px 0px 25px; -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26px; letter-spacing: 1px; color: rgb(34, 34, 34); word-wrap: break-word; word-break: normal;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p class="11ptblack"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480px;">淡色皮膚的演化與合成維生素D的關聯,美國布倫戴斯大學的盧米斯在1967年就闡明了。他證明了維生素D對生殖成就十分重要,因為維生素D使腸子能夠吸收鈣質,而骨骼的正常發育、免疫系統的活力,都少不了鈣質。過去20年來,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霍利克教授領導的研究,進一步確立了維生素D在發育過程與免疫系統中的重要角色。他的團隊也證明了:並不是所有的陽光都有足夠的UVB,可以刺激生產維生素D。舉例來說,波士頓位於北緯42度(譯註:北京約在北緯40度),在那裡,人類的皮膚細胞到了3月中旬之後才會製造維生素D;冬季裡,那裡沒有足夠的UVB可製造維生素D。我們覺悟到:這是膚色演化的故事裡,另一件不可或缺的證據。<br />
<br />
<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 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letter-spacing: 1px; line-height: 26px; -align: justify;">我們在1990年代初期的研究過程中,沒找到地球各地紫外線輻射的實測資料。直到1996年,我們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環境科學合作研究所的韋瑟黑德(Elizabeth Weatherhead)博士連絡上,才終於找到。她與我們分享了1978~1993年地球表面紫外線輻射數據的資料庫,那是美國航太總署以配備了「測繪臭氧總量分光計」(TOMS)的衛星收集的。根據那些衛星資料,我們製作了地球紫外線輻射的分布圖,並以製造維生素D所需的UVB量劃分區域。</span></p>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