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 隨著《KANO》坐上時光機
<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 font-size: 15px; line-height: 24px; -align: justify;">作者:顧敏耀(臺灣文史工作者)電影《KANO》在萬眾期盼之中上映,果然不負眾望,佳評如潮,其節奏之明快、演員之敬業、考證之嚴謹、配樂之動人,已是有口皆碑。不同於好萊塢電影《魔球》強調球隊經理之運籌帷幄,《KANO》則呈現球賽本身的精彩萬分,以及球員們不屈不撓的精神,十分撼動人心。為了印證電影內容之所言不虛,茲引錄賽事翌年(1932年)1月1日《臺灣新民報》之報導〈臺灣運動界的新人--嘉農野球隊主將 青年名投手吳明捷君 初登甲子園便入決勝戰〉如下:「吳明捷君,苗栗街人,今年二十歲,於大正十五年(1926)入嘉義農林學校,昭和二年(1927)該校校友會創設野球部的時候,吳君即加入為部員練習,而該野球部的選手,雖有臺灣人、內地人、高砂族等三民族的混成團,但於平素都極熱心練習。」「在甲子園,努力奮戰的結果,第一、二、三回戰,皆全部優勝。至決勝戰的時候,雖竭盡平生的力量,決死奮戰,可惜!終敵不過勁敵『中京團』。嘉農的野球團,雖是戰敗於中京,但於這次戰績,一躍而為中學校野球界的霸者。而使該團能得如此榮譽者,實賴於該團主將名投手吳君之力甚大,在每次比賽之間,吳君的妙技莫不超群,而受一般的稱讚。記者曾詢問吳君對過去的感想,他答說自練習野球以來,沒有甚麼話好說,只有辛苦的練習,辛苦的過去而已。」「該校濱田野球部長,述其感想說,這回出場於甲子園,初只豫想若第一回戰,沒有打敗仗就可滿足了,因為自想於臺灣鄉下的學校,初次參加於大場的比賽,怎有那樣奢望,敢欲爭勝戰?故這回能得那樣成績,全然是作夢也想不到的,然而有此實力,選手們的努力是不待言,而又負指導者的近藤教師之力,也實不?云。」由此則報導可知,當時球隊能獲得佳績,主要還是得力賽前毫不懈怠的咬牙苦練,就如同電影中的八田與一,意志堅定的擘畫嘉南大圳,縱是颱風夜也不眠不休,最終而能水到渠成,讓農民獲得甘甜的灌溉用水(這一條情節支線所代表的象徵意涵與映襯作用也在於此)。電影末尾,球員們坐在返鄉的客輪上,對於未能奪冠,似有愧對鄉親而忐忑不安之情。其實,他們回到臺灣之後,獲得各界熱烈的歡迎,根據《臺灣日日新報》於1931年9月1日的報導,嘉農棒球隊「搭三十日入基隆港之大和丸歸臺,是日午前中雖降雨,然基隆埠頭,群眾歡呼出迎」,轉搭火車到臺北之後,在臺北鐵道旅館(今已不存)參加歡迎餐會,「嘉農選手毫無有疲勞之形,濱田監督、吳主將以下各選手列席。首由加福野球部長起述歡迎辭,對此,濱田監督述謝辭,然後開宴,盡歡至午後七時終了。」非常感謝本片讓觀眾們似乎也乘著時光機,回到昭和初年的臺灣,重新目睹嘉農棒球隊當年的不朽傳奇,也讓我們知道--其實臺灣是有很多精彩故事可說的,等待著我們不斷努力發掘。</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