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婦人的話:
當時平埔族. 漢族. 和荷蘭人有通婚的情形在
==========
那..通婚之後那些荷蘭人有留在台灣生活嗎 還是把小孩留下來而已?
=========
多數應該是離開
只留下後代
據文獻說明
下面部分轉自原住民月刊其中刊文
《原住民對台灣的貢獻》
台灣人從平埔嬤所遺傳的歐美人血緣
====
所謂台灣人的祖先,都是唐山公與平埔嬤通婚所生的混血「半蕃」,不過這一半的蕃族血緣,並非純粹的南島語族,而是更有來自歐洲與中美洲的多元異國血緣。
荷蘭曾經據台卅四年,兩年之後,西班牙也據有北台灣十七年,時間雖然短暫,所駐紮的人員也不很多,但因為荷蘭人利用基督教懷柔嘉南平原的平埔族,並鼓勵傳教士娶頭目之女,或以荷蘭商人的女兒嫁與頭目,以坐收羈糜之效,因而將荷蘭人的血緣,滲入以台南地區為主的平埔族之中。
西班牙人據台時間雖然更短,可是西班牙統治者所僱用的人員與兵士,種族則包括了歐洲人、中美洲土著、甚至還有呂宋島傭兵,他們也可能在北台灣留下混血的基因;當鄭成功據有台灣之後,大量漢人男性移民隨之抵達台灣,在男多女寡而不得不與平埔族通婚的情況下,就把這些多元的異國基因,滲入了後代的台灣人之中;這是四百多年前,在台灣落地生根的「老台灣人」,包括當時平埔族與唐山公的後代在內,血緣來歷非常「國際化」的原因。
根據一六二九年,荷蘭駐台宣教師甘狄斯(G Candidius),致東印度公司雅加達總部的信中說:「當地之傳教形勢很有希望,應儘速派遣適當的傳教士,而最好的方式,是與當地女子結婚,永遠住在當地,以傳道為終身事業」。荷蘭殖民者鼓勵單身荷蘭傳教士娶平埔族頭目的女兒為妻,或以荷蘭少女嫁給部落頭目為妻,以加深統治者的影響力。
另外,在鄒族的傳說中,當年荷蘭人敗走的時候,有一些荷蘭人因為某種理由,逃入阿里山區接受鄒族保護(另一支則留在鄭成功勢力尚未抵達的淡水城堡),這些留在阿里山區的荷蘭人最後歸化為鄒族,這一支荷裔的鄒族人,以阿里山鄉樂野部落的安氏家族為主,據安家後人自稱,他們的漢姓之所以姓安,乃是因為他們的老家,是在荷蘭人總部的「安平」城,至今這一系鄒族人,還是有不少人的輪廓酷似歐洲白種人。
當年荷蘭人離開台灣的時候,因為從台灣經海路要回到荷蘭,必須經過印尼雅加達殖民地、橫越印度洋抵達南非開普敦、再往北走大西洋回到歐洲,一般需要三到五年的航行,而沿途在海上會有三分之一的人無法勝任海上生活而病死,所以不少荷蘭人都把一些在台灣出生、於荷蘭沒有親人的少女遺留下來,免得她們喪命於船上,或是返國成為無家可歸的「老處女」,最後這些少女都成為鄭氏部將或漢人商賈的妻妾,而替台灣人的血緣,增加了荷蘭系的基因。
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台灣民歌「安平追想曲」,就是描寫這種異國通婚所生下來的第二代,盼望歐洲父親再度歸來的情懷,也許就表露了,台灣民眾對於這樣的事情,是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