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搶」走中國端午節��
作者:張作錦 攝影:陳宗怡 2006.5 ╱35歲的退休進行式
韓國「申遺」成功。中國人過了2000多年的端午節,竟成了別人的「專利」?一般中國人頗為氣憤,但文化學者卻「樂觀其成」。
國曆5月的最後一天,是農曆5月5日,這個月我們要過端午節了。
但且慢!聯合國已把端午節判給韓國了。中國人視為當然、過了2000多年的端午節,現在有問題了。
2005年11月2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受韓國的申請,把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定為「人類傳統及無形文化遺產」,也就是韓國「申遺」成功。
消息傳出,中國人當然大吃一驚。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受人離間,意見不受楚王重視,後更被貶逐。公元前278年,秦國軍隊攻破楚國都城,屈原不願做亡國之民,於5月5日投汨羅江殉國。百姓感念他的忠義,以後年年此日,以划龍舟來搶救他,用米包成粽子餵魚來保護他的遺體。
端午節的故事,中國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現在居然被韓國人「搶」了去,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時民族情緒大發。
文化學者樂觀看「搶案」
其實,韓國「端午祭」與中國的「端午節」並不完全相同。在亞洲,中國文明發展甚早,很多國家都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韓國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有「江陵祭」的活動。其主要內容是祭祀地方保護神和傳說中的英雄,另外附有民眾娛樂節目,如音樂、舞蹈等。「江陵祭」的持續時間是從每年陰曆4月15日到5月7日,與中國的端午節相近,乃於1926年更名「江陵端午祭」。
從韓國「端午祭」的歷史來看,顯然是承襲中國「端午節」來的。中國的文化遺產沒來得及向聯合國註冊登記,卻被韓國人「搶」了去,難怪很多中國人生氣,認為這傷害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
北京《新京報》為這件事舉辦討論會,大陸文化學者多認為,韓國人重視「端午節」,我們應該高興才對,為什麼要難過呢?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魁立說,從整個人類角度來看,文化是多樣性發展的,每一個民族都要對世界文化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韓國把「端午祭」向聯合國「申遺」,就是一種文化交流和共享的舉動。我們的文化產品被別人因襲、模仿,甚至再創造,體現了我們對人類文化有了積極作為,是我們的榮耀,有什麼損失呢?
劉魁立還說,我們的文化遺產,也有借鑒其他民族的,譬如佛教,我們引入後,加上增益與創新,就成為自己的了。
所以他認為,文化從一個民族傳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歷史環境傳到另一個歷史環境;從一個群體傳到另一個群體。變異是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