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今年10月9日香港蘇富比一幅陳澄波〈淡水〉,已3484萬港元拍賣成交,這件拍品在1993年4月18日台北蘇富比拍賣時,只以907萬台幣拍賣成交。14年後,這件作品漲了16倍。另外,徐悲鴻〈愚公移山〉15年漲了14倍。每年一倍多的投資報酬率,相信不會比任何投資差,這就是為何近十年藝術投資漸成投資顯學的原因。截稿前夕,北京保利拍賣又傳來劉小東巨幅油畫〈三峽新移民〉以2200萬人民幣拍賣成交,創下中國當代藝術拍賣成交最高價紀錄;據了解,這幅油畫2004年賣價才150萬人民幣,兩年漲了14倍,又一個霍頓太太的故事。
不管是有如中了樂透的霍頓太太,還是獲利甚佳的收藏家,這幾年藝術市場都反映出一種……急躁。最近,西方一本名為《Collecting Contemporary》新書說的最貼切(本書內容在〈當代藝術新聞〉2006/11月號/第142頁有詳細介紹)。它說現今當代藝術收藏家真是打了個盹,就輸了!(you snooze, you lose )。曾經是一種緩慢高雅的奢侈行為,現在跟其他製成品相同,用網路看圖片搶購,在時限之內計算供需和價格後下單;儘管在收藏家比好藝術品多的今天,本書仍忠告,藝術收藏是緩慢的,太快速的收藏往往會造成錯誤。“回歸緩慢,找尋平衡”是當代收藏家的新課題。不過,在現今眾多藝術投資收成案例中,又有誰能讓收藏回歸到緩慢的奢侈。
關於當代藝術收藏,書中整理出七個重點。
1. 藝術收藏無法傳授。
2. 不做準的收藏將會失敗。
3. 收藏當代藝術是替代藝術形塑方向。
4. 收藏是收藏藝術品,不是藝術家。
5. 收藏必須融入藝術及收藏圈的社交生活。
6. 好收藏家個性是天生的。
7. 收藏不只是金錢。
看了以上七個收藏重點,您是否對藝術收場更有把握。不過,還是得提醒諸位,收藏是緩慢的奢侈,急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