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會進戲院看這部電影,算是無條件支持台灣本土電影,
很感慨,台灣本土電影已經夠沒落了,台灣人自己不支持又有誰會支持呢
我很喜歡看電影,也對台灣本土的電影工業稍有研究
台灣在上世紀50-80年代,本土電影工業是很蓬勃發展,百花齊放的(可以去google)
台灣本土電影工業逐漸沒落是因為電視機的普及和開放外國片自由競爭
台灣80年代後,一些導演專門拍低成本的搞笑片,於是,消費掉台灣最後的國片市場
這種裝瘋賣傻的低成本搞笑片,很沒營養,卻能賺錢,所以產量多,
結果是讓台灣人都以為,國片是低俗搞笑沒營養的代名詞,
花同樣的錢,當然是去看好萊塢洋片,幹麻去看人裝瘋賣傻
不想再浪費錢進戲院看國片,於是台灣本土電影越來越沒人看
之後90年代,台灣本土電影就偏型成小眾市場,
專拍一些讓大家看不懂的藝術片,或是炒男女同性戀議題的,
但這些小眾市場電影無法獲得大眾市場的認同
直到[海角七號],[艋舺],[鷄排英雄]的出現並賣座才讓真正的國片又露出曙光
如果對台灣本土電影有研究
以台灣才2300萬人的市場,敢用7億台幣成本拍片,只能說魏德聖導演真是瘋子
我們來試算在台灣要賣多少票, [賽德克巴萊] 才能夠 “回本”
7億成本的電影至少要賣10億才算回本 (因為還要跟戲院分帳),
那麼賣多少張票才能有10億台幣呢?
台灣電影票北部較貴,中南部較便宜,所以我們以每張票均價200元來算
至少要賣500萬張票才有10億,等於是台灣每4人就要有一人進戲院看 [賽德克巴萊]
只能說魏導演真的豁出去了,或許大眾對這位導演有褒有貶
但如果不是對台灣本土電影有熱誠跟熱情,又怎麼敢用這麼大的成本,來拍台灣本土的故事呢
PS:我不是魏德聖派來宣傳的,我只是以台灣本土電影工業的歷史講出我的觀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