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數學差 淒慘人生等著你?

數學差  淒慘人生等著你?
2009-01-06  今日晚報  【中廣新聞╱朱克威】 
        英國一項研究顯示,大約七百萬名成年英國人數學水平不超過九歲兒童程度,導致納稅人可能每年損失高達24億英鎊。 

        新華網引述英國獨立報報導,數學差與曠課、被學校開除、罹患憂鬱症、捲入犯罪活動等現象存在一定的關聯。納稅人每年因此損失的訴訟費用為1億6千多萬英鎊。 

        另外,「數學盲」可能使英國每年損失7.74億英鎊稅收,多支出3.93億英鎊失業補貼、2.34億英鎊特殊教育費用等。 

        研究人員認為,數學差的人相對更容易失業。對數學差的夫妻而言,他們雙雙失業的風險是一般家庭的兩三倍。 

        研究報告在結論中說,數學差影響人生機會。數學能力強不但關聯就業能力和經濟狀況,還是維護社會凝聚力的保護性因素。 

        報告建議人們及早找出數學能力較差的兒童以便加強教育,建議企業為提高民眾數學水平「出錢出力」。 

       

  • 我覺得要看行業啦
    做生意的如果數學不好
    很容易就算錯錢呢

    我的數學不好
    但我知道一定要收入>支出
    所以目前生活還好 

    ps.英國人真的很喜歡做些奇怪的研究
  • 知足常樂
    許多人也沒讀過什麼書
    更不用說會什麼數學
    但是也過的很快樂呀
    哪來什麼悽慘人生???
    反倒一些自認讀很多書的亂投資
    到最後傾家盪產...那才叫悽慘人生
  • 老美最佳職業  數學家稱王 
     
    【聯合報╱編譯中心╱綜合6日電】 
     


    想找到好工作?那就好好學數學吧!最新美國最佳和最糟職業排行榜6日公布,在評估200種職業的工作環境、收入、職業前景、體能需求和工作壓力的綜合分析中,數學家奪下最佳職業冠軍,伐木工人墊底。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3D視覺軟體製造商Mental  Images的數學研究員珍妮佛•寇特說:「數學不只是每個人必須在學校學的無聊科目,它是解決問題的科學。」

    CareerCast.com編彙的排行榜指出,數學家是最佳職業的部分原因是他們通常在有利的環境中工作:在室內工作、沒有毒氣或噪音,不像排行墊後的污水廠員工、油漆工和磚瓦匠的工作環境。數學家也不像消防員、汽車技師和鉛管工人要做吃力的工作、爬行或蜷伏。

    該研究也把薪水納入考量,計算每種工作的收入中位數以及加薪空間。數學家的年收入平均為9萬4160元,但38歲的寇特表示,她的薪水超過這個數字。

    其他名列前茅的好工作依序為精算師、統計學家、生物學家、軟體工程師、電腦系統分析師、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工業設計師和會計師。

    伐木工人則是最糟的職業,因為工作本身的危險性、糟糕的職業前景,以及只有3萬2124元的年收入。印第安納州阿克隆的Pike  Lumber公司木材部門經理布朗曲表示,新的保護裝備和愈來愈強調安全,都有助減少伐木工人受傷機率,但意外還是會發生,有時候甚至會造成人員死亡。

    不過,在該公司工作11年的內朗斯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他說:「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工作,特別是你在一天結束,看著你完成的工作時。」內朗斯4年前工作時意外撞倒1棵枯樹,右腳骨折,但他沒有因此洩氣。他說:「我在5周內又回到樹林砍樹。」

    其他糟糕的工作依序是酪農、計程車司機、水手、緊急醫療人員、屋頂工人、收垃圾工人、焊工、石油鑽台工人和製鐵工人。 
  • 難怪我很窮,原來是因為數學不好阿~

    終於找到合理的藉口了  呵呵~
  • 但其實也有例外,像就是有大學一畢業就在做小學生在做的事,然後在吹噓自己數學有多好,而對投資理財,卻是仗著自己的老公的投資理財的知識在教訓別人不會理財,結果自己也只是皮毛而已,但最終結果,還不是進套房,不過,卻還是驕傲跟我們說,他老公現在在用選擇權
  • 這個,講的是邏輯不是數字觀念(二者差很多)
    邏輯差的人的確學東西慢又沒效率,花很多時間鬼打牆
    跟會什麼算式沒關係
    跟投資理財也沒啥關係
    會投資理財的人不見得人生比較快樂
    不會投資理財的人也不見得比較痛苦

    我覺得很詭異,每次談到成功快樂的人生就一定提到收入多少
    基本上...人各有志,每個人一輩子需要的資金都不同
    需求>收入就會不快樂
    但大多數人隨著收入提高需求也跟著提高的,錢就永遠不夠用,人就永遠不快樂啊...
  • 數學差  淒慘人生等著你?

    痾~是喔!
  • 痛恨數學
  • 這麼說  我可能要當乞丐了

  • 唉呀!數學不好沒關係啦,人家于美人還不是數學不好主持的節目還不是嗄嗄叫,至少我就很看也的節目呀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