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oolloud.org.tw/node/52217
這篇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看過~
在富士康工作感覺就象是一個機器,就是流水線上,單調枯燥的動作要反複不停的重複著,
有時候下班以後睡覺了,做夢時都感覺自已的手還在擰著鑼絲
這就是馬克思所講的"異化"....
異化形成的原因,常常是由於某些問題(並非是”人們的生存條件”),或者說異化或疏離常常源自於某些事情。
資本主義所產生的異化,可分為四個主要的面向:
1. 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異化:這些勞動者所生產的勞動產品的所有權是屬於資本家的。
也就是說,林志玲所代言的廣告(也就是她用她的美貌所生產的產品),是屬於那家廣告主的(比如說植物x優)。而馬克思這四個面向亦必須對比於先前的時代。在資本主義之前的時代裡,工人或農夫用自己的血汗所生產的產品 ,是屬於自己的,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使用它還是拿去進行交換;然而,資本主義社會當下勞動者所生產的任何產品,卻都不是自己的。鞋場的女工所生產的鞋子,女工不能擁有,甚至她每天的支薪還不夠買她所生產的產品!而她所生產的產品,擁有權、決定權都在她的雇主、資本家手上,只有資本家能夠決定這雙鞋子怎麼賣或怎麼用。
2. 勞動者與生產過程的異化:以此,資本家否定了勞動者存在的本質。
也就此,原本工人生產鞋子與農夫種稻是有意義的。但經過分工後,一雙鞋子可能必須經過10個女工之手,而每個女工只負責鞋子的一小塊零件,比如說小英專事鞋帶、小美專責鞋墊。這使得勞動者在生產產品的意義上,被非人化了!任何一個經過分工的動作,都可以由其他人甚至機器來取代,小英隨時可被小蓉取代、小美隨時可被小陳取代,甚至一台現代化的大型器具就可解決。如果工作時勞動力隨時可被取代(包括機器),那麼勞動者本身有存在的必要與價值嗎?這對廣大的民眾而言,是好的嗎?
3. 勞動者與自我的異化:勞工本身對於自身存在價值與人性的否定與不確定。
這樣的一種分工形式, 隨時可被取代的性質,以及,當你只是生產鞋墊的勞動者之時,你在工作時可以從工作本身得到滿足與成就感嗎?資本主義發展前的工匠鞋匠與農夫,由於掌握了整個生產鞋子與食物的過程,她們是可以從生產與工作中獲得成就感的,而沒有成就感的生活,人會過的快樂嗎?
4. 勞動者與其他勞動者的異化:分工的專殊化,使得勞工間的關係變的疏離甚至是競爭,而非原本的合作關係。
當一個製鞋工廠中,每個工人上班不能聊天、10個小時必須做重複同樣的動作,工作的內容技術門檻不高且容易被取代,此時,於鞋工廠工作的小英跟小美就很難成為好朋友。她們沒辦法交流彼此製鞋的心得,因為兩個人工作的內容可能彼此不相干或不了解,且她們的工作也隨時可被其他人取代 她們便可能會害怕自己飯碗保不住。這使得原本可以彼此快樂的生活與合作,到頭來,卻變成了鉤心鬥角、彼此疏離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