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要如何理財~存錢呀~

大家好~請問一下我有個問題~
 目前我想存錢~我想要買儲蓄型保險~還有去銀行買基金~每個月三千或五千那個~
 請問大家覺得OK嗎~還是大家有捨麼理財的好方法~
 我本人每月的薪水都是自己花光的~因為剛好遇到好人~所以他給我他的小套房住~我平常只需付擔管理費五百二十
 還有我自己辦的網路七百五~和第四台~五百三~保險費用家人會幫我出~平常領錢也不需要給家裡~
  還有牙套費用~三千到五千~小套房這邊離公司不到五分鐘~所以不用交通費~我的錢幾乎的花再吃上面~有時候一餐五六百~
或是買衣服~我只要去我愛的ROOTS或是LF~沒有一萬以上是不會出來的~~~但是這兩個牌子單價有點高~所以兩三件就快一萬了~只是我也兩個月買一次而已~我也不知道我的錢花去哪了~所以請會理財的大大給我回答吧~謝謝你門~~~~

  • 我只要去我愛的ROOTS或是LF~沒有一萬以上是不會出來的~~~但是這兩個牌子單價有點高~所以兩三件就快一萬了~只是我也兩個月買一次而已~


    ***

    不要再買新款了 !!!
  • 先學會記帳 再來講求理財好嘛?

    其她的投資理財現況對妳來說目前都是多餘的

    不知道自己每月賺多少?花多少? 每月又存多少? 請問要怎理財???
  • 圓圓的大眼睛的話:
    我只要去我愛的ROOTS或是LF~沒有一萬以上是不會出來的~~~但是這兩個牌子單價有點高~所以兩三件就快一萬了~只是我也兩個月買一次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一年下要花6萬
    衣服件數不多只是單價高,妳會想一直去買
    而且18件也夠穿
    我現在也是存錢存夠在來投資
  • 歐cc的話:
    ........................................................................
    是買衣服~我只要去我愛的ROOTS或是LF~沒有一萬以上是不會出來的~~~但是這兩個牌子單價有點高~所以兩三件就快一萬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樣一年下要花6萬
    衣服件數不多只是單價高,妳會想一直去買
    而且18件也夠穿
    我現在也是存錢存夠在來投資
    只吃一餐好的要花600元,一星期要4200元
    算給版主看,就知道版主花費的情形
    也就是為什麼要記帳
  • 2009/12/31新台幣匯價,盤間一度爆升2.9角,衝破32元大關,來到31.948元;
    封關時刻,升幅雖然縮減,但還是強升2.08角,收在32.03元,不只是去年最高價,更創近14個月以來新高價

    機會來了...

  • 最近有人買美金嗎?
  • 新台幣開始貶值了...

    我打算等新台幣跌不太下去的時候
    把美元換成新台幣

    再轉進股市
  • 樓上水水都說很好喔
    更重要的是不能亂花才有錢投資


  • 儲蓄理財保險是可以讓妳能強迫儲蓄 不至於每個月都透支

    花錢很容易 無論妳賺多少 想買的東西永遠買不完 再喜歡都一樣

    可能妳現在還沒有儲蓄 自然賺多少就花多少

    妳可以先試試每月存一點錢 當妳看到存摺簿的數字慢慢增加時 真的會很有成就感唷

    反而會因為有儲蓄變得更精打細算∼∼∼


  • 我不懂理財(買基金那類的)
    但是光看你的花費就很嚇人
    雖然住行不需要付費
    衣服也想買喜歡的品牌
    但是,餐費太多太多了
    你的ㄧ餐我可以吃上四五天

    記帳真的是理財的第一步


  • 我自己的方式是
    每個月薪水一入戶頭
    就先扣掉一大部分了
    基金 保險 其他戶頭都有

    能夠花雜用的 就是其中一個戶頭而已
    多花時   這個 戶頭錢就少很多了
    警覺心就算不要有 也會自然有
    而且 這個是雜用的戶頭 不是儲蓄投資的戶頭哩

    一年半載後
    會存個一定數目
    感覺還蠻好的呢!
  • 我現在都強迫自己存錢

    身上除了放幾萬塊現金夠零用就好

    其他的收入只要進了戶頭我就不會再去領(除非有要緊的急用)

    沒辦法 以前花太多掉了 賺的全都匪類光光

    現在年紀開始有了 再不學會存錢就慘了



     

  • 會理財真的很好,
    我自己也不太會理財,
    都不知道該怎樣錢滾錢>"<
    只能乖乖存款囉.....
  • &lt;blockquote style=&quot;border-left: #999 2px solid; margin: 1em 3em; padding-left: 1em; color: #999&quot;&gt;無聲的雨&amp;nbsp;的話:&amp;nbsp;&lt;br /&gt; &lt;br /&gt; 教你一招最簡單的&lt;br /&gt; &lt;br /&gt; 新台幣跟美元的匯率&lt;br /&gt; 大致是在30~34左右&lt;br /&gt; &lt;br /&gt; 當新台幣升值到約32的時候(像現在)&lt;br /&gt; 隨時到yahoo查看外資跟中央銀行的動作&lt;br /&gt; &lt;br /&gt; 如果外資&lt;u&gt;&lt;strong&gt;&lt;font color=&quot;#ff0000&quot;&gt;大量匯入&lt;/font&gt;&lt;/strong&gt;&lt;/u&gt;&lt;br /&gt; 而中央銀行也同時&lt;u&gt;&lt;strong&gt;&lt;font color=&quot;#ff0000&quot;&gt;砸大錢&lt;/font&gt;&lt;/strong&gt;&lt;/u&gt;阻止新台幣升值&lt;br /&gt; &lt;br /&gt; 新台幣卻升不太上去的時候&lt;br /&gt; 去買美元&lt;br /&gt; &lt;br /&gt; 分批買&lt;br /&gt; 因為不知道最低點&lt;br /&gt; &lt;br /&gt; 會被短暫套牢一段時間&lt;br /&gt; 要有耐心等待&lt;br /&gt; &lt;br /&gt; 等新台幣回貶到33&lt;br /&gt; 再把美元換回新台幣&lt;br /&gt; &lt;br /&gt; 儲蓄型保險建議現在別買&lt;br /&gt; 因為預定利率很低&lt;br /&gt; &lt;br /&gt; 要買的話&lt;br /&gt; 應該等到央行下一次停止升息再買&lt;br /&gt; 剛好可以鎖住利率&lt;br /&gt; &lt;br /&gt; 定期定額買基金?&lt;br /&gt; 全球股市已經大漲了那麼多&lt;br /&gt; 獲利空間相對不大&lt;br /&gt; &lt;br /&gt; 要買的話&lt;br /&gt; 應該等到下一次進入熊市再進場&lt;br /&gt; 而且要定期定額&lt;br /&gt; 低點不停扣&lt;br /&gt; &lt;br /&gt; 千萬不能看到某支基金績效很好而去買&lt;br /&gt; 通常會被套牢在高點&lt;br /&gt; &lt;br /&gt; &lt;strong&gt;&lt;font color=&quot;#ff0000&quot;&gt;這是我個人的淺見&lt;br /&gt; 不敢說100%正確&lt;/font&gt;&lt;/strong&gt;&lt;br /&gt; &lt;br /&gt; 提供給你做參考&lt;/blockquote&gt; 等了好幾年,終於等到了新台幣開始要貶值了&lt;br /&gt; &amp;nbsp;
  • 不知道錢花去哪&amp;rarr;記帳就對了!&lt;br /&gt; 想存錢但是容易把錢花光建議用強迫行儲蓄!&amp;rarr;購買保險公司六年期的儲蓄險&lt;br /&gt; 以【月繳】方式每月直接從戶頭扣錢最保險!&lt;br /&gt; 像我有朋友也是月光族,他又想省錢的選了年繳&lt;br /&gt; 但勉強繳了2年,之後他就再也繳不出來了!&lt;br /&gt; 因為他沒辦法克制自己的花費,每個月都把薪水花光光~完全沒預留儲蓄險的錢&lt;br /&gt; &lt;span style=&quot;line-height: 20.7999992370605px;&quot;&gt;臨時解約又會虧掉本金!他還因此嫌儲蓄險不好~但其實儲蓄險是個強迫儲蓄的好工具!&lt;/span&gt;&lt;br /&gt; 所以如果你也是月光族,月繳的儲蓄險是一項不錯的選擇唷!!&lt;br /&gt; &lt;br /&gt; 等你有了存錢習慣想要開始理財再來研究基金之類的我覺得比較好&lt;br /&gt; 畢竟投資都是有風險的咩!&lt;br /&gt; 然後你那個餐費也花太兇啦!偶爾那樣吃還好、常常一餐五六百真的很傷荷包捏!&lt;br /&gt; 稍加節制一點可以幫助你留多一點錢錢買你喜歡的東西唷:D&lt;br /&gt; 不然也可以準備個撲滿,把買東西找的零錢都丟丟丟進去~或每天固定餵個10塊20塊的&lt;br /&gt; 這樣也能聚沙成塔唷!像我自己有時候會捨不得花亮晶晶的硬幣、就把它們隨手丟進存錢筒&lt;br /&gt; 之後存滿打開後整罐都是亮晶晶的硬幣真的超有成就感的~哈哈!&lt;br /&gt; &amp;nbsp;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