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的防範還是需要各個政府一起努力,訂定溫室氣體的排放限制,但這通常與經濟有非常大的相關性
以下是美國拒絕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例子
結論:個人力量有限,不如及時行樂...
======================轉=====================
http://www.tri.org.tw/unfccc/InternationalAction/new_page_014.htm
美國拒絕簽署京都公約
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10/22在全體會議上以334票贊成、73票反對、兩票棄權的表決結果批准了《京都議定書》。在其經由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通過和總統普京簽字後,俄羅斯將正式加入《京都議定書》,這就意味著該條約的生效已成定局。在這種形勢下,美國似乎有必要重新考慮2001年退出《京都議定書》的決定,但作為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的答復卻令人感到失望。俄羅斯國家杜馬批准《京都議定書》的當天,記者在美國國務院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詢問美國政府對此作何見解。發言人埃雷利顯然早有準備,他直截了當地說:“我們認為《京都議定書》對美國而言是不現實的,我們無意簽署或批准它。與此同時,我們一直清楚地表明,簽署該議論定書是否有利於其他國家的國家利益要由它們自己去評估,但我們反對該條約的立場不會改變。”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儘管布希政府重申反對《京都議定書》的舉措令人失望,但從其以往的態度來看,這一表態確也在意料之中。《京都議定書》規定,工業化國家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以降低全球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危險。美國是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其排放量占到世界總量的1/4。根據規定,美國應在2008年至2012年的5年時間�,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7%。此前,克林頓政府於1998年11月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沒有提交參議院批准。 2001年布希就任總統後不久,就在當年3月宣佈單方面退出《京都議定書》,還舉出種種理由為其辯解。布希政府認為,美國實現該議定書規定的減量目標成本太大,會給美國造成4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還會減少490萬個工作機會。此外,美國政府還指責發展中大國,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等國家沒有以有效方式參與減量,這對美國來說不公平。2002年,布希政府曾提出以經濟手段鼓勵企業自願減量的計畫,但該計畫現在看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