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庭教育

健康醫療 / 發現肺癌

家父現年68歲,發現肺癌已經IIIB了,是無法手術切除的非小細胞患者(鱗狀細胞癌),本安排於12╱13(二)要去做人工血管開始作化療,但前幾天疑似因腫瘤大量出血而引起呼吸衰竭,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
 
經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依過去研究,插管後使用呼吸器的病人,最後的死亡原因大多是因為其他的器官衰竭。常見的併發症包括續發性肺部感染及氣胸。
 
但因父親的求生意志很強,對化療也抱予極大的信心,只是誰也沒想到,現在是這種情形,家屬們均擔心家父錯失了治療的時機,另一方面也萬分擔心癌細胞的擴散會讓家父只有更多的疼痛,千頭萬緒不知如何走下一步路......
 
有請教目前就醫的主治醫師,以目前的狀況,家父是否適合作化療?他的答覆卻又模擬二可,叫家屬們只有更不安......

因此想請問對醫學方面較了解的朋友們:在尚未脫離呼吸器的情況之下是否適合作化療?在此階段作化療對患者的幫助有多大?又或在此階段作化療帶給患者的只是更多的痛?
 
我們急需要您的建議與回覆,在此先行深深的一鞠躬禮,感謝您撥冗回覆。 


如果,各位有相關的醫療資訊,是否可以直接留在我的個人網頁
http://www.uwant.com.hk/personal/main.asp?holder=mizu

希望各位朋友能為我父親祈禱,父親名字:吳福興.
真心感謝您為我父親作了祈福,謝謝您~!!感恩~!!

如果,之後沒有上來達謝各位朋友的回覆,那定是在醫院裡,希望各位朋友能夠諒解.......謝謝您們∼!!

 
  • 謝謝滑鼠小魔女:想父親一定收到了您和大家給予的祝福,父親已無病痛也無所罣礙,不在受世俗繁事所羈絆了~。在最後的那些日子,我們依靠宗教信仰渡過那段無助的時刻,在此真得很謝謝妳和曾經為我爸爸祈禱的朋友們,  也趁此機會再次向宇代、語良、樂人、薇薇兒、薰依草、失而復得、sodalime、家宸、emily121、黑喵咪、朵莉兒說聲:謝謝您們,謝謝您們當時給予的祝福與鼓勵,也謝謝您們不吝惜分享自己的經驗及心情,謝謝~。

    謝謝shih-yun:[  其實要學著接受事實的,不只是患者...留下快樂的回憶,這對患者和家屬而言都是好.]您說得真的很對,我卻是在後來才醒悟:學會珍惜不知道為何總是要等到快失去之時?

    謝謝朵莉兒:朵莉兒真得很感謝您,和您一點都不熟的我,卻可以受到您舊友般的援助,雖然我們總是陰錯陽差的沒聯絡上(我的個人網頁,也許是過久沒去更新,當我自己再度去看時,已全部變成亂碼,除了嚇一跳之外也無法將網頁救回,只好痛失一些過去手札文字之外,似乎也無它法了……),對於您當時給的文字,我是感動的,且會一直一直的將它記在心裡。

    謝謝bersa:謝謝您的分享,看到愛瑞莎這顆藥對您母親的療效彰顯,感到十分開心。
    其實,爸爸也吃過這顆藥(前後服用20天),只是這顆藥對爸的幫助,醫生的說法是:小到看不到。記得醫生曾這樣說:愛瑞沙的療效在不同的人種和性別而有不同的成效,東方人服用的療效比西方人的療效要好;不抽煙的人服用的療效比抽煙人的療效要好;女性服用的療效比男性的療效要好,而以爸的煙齡長達十五年以上的男性來說,用藥效果不彰的例子其實不在少數。

    謝謝Elephant2006:也謝謝您提供的資訊,感恩~。

    謝謝肉桂捲:謝謝您曾經幫爸爸祈禱,感恩~。
    謝謝您們的回覆,我與家人皆銘感五衷~!

    最後,我想藉著這個機會讓朋友們認識『安寧療護』。(雖然很無趣,但希望您能看完全文)

    安寧療護的觀念不僅僅在病房內,希望您也一起來認識『安寧療護』。對癌末病人來說,「回家」經常超越身體症狀康復的意義,居家照顧(home  care)是安寧緩和醫療照顧病人的方式之一。台灣一年約有三萬個癌末病人,在身、心、靈方面極需整體性及專業性的安寧緩和醫療照顧。希望安寧療護觀念能推廣得很好,讓大多數的癌末病人獲得應有的照顧及尊嚴,生命的最後,可以選擇不要儀器的陪伴。安寧緩和醫療的居家照顧系統,對病情較為穩定的病人能提供持續性的照顧,穩定病人及家屬焦慮的情緒,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安寧療護並不是消極的、等死的;而是積極鼓勵病人從容面對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同時也讓生者懂得把握當下,即使無常在下一刻來臨,也不會驚慌失措。相信安寧居家療護的觀念值得大力推廣,因為這和我們追求「慎始善終」的民族性實在太相應了。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社會大眾明白「在妥適的安排下,末期病人想回家的心願是可以,也應該協助其完成的」。
    現在讓我們來一起認識安寧療護。

    1.安寧療護是什麼?
    安寧療護是由一組醫療專業人員,用完整的症狀緩解醫療以及愛心陪伴癌症末期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提供身、心、靈的全人照顧,並且協助病人及家屬面對死亡的各種調適,以讓生死兩無憾!

    2.為什麼要做安寧療護?
    我們認為每個人的生命都很寶貴,即使是在走到人生終點時,也應該得到良好的照顧。癌症末期病人和家屬所需要的並非侵入性且增加痛苦的治療,也不是放棄不理會,而是尊重他們、減輕痛苦、照顧他們,讓病患能擁有生命的尊嚴及完成心願,安然逝去;家屬也能勇敢地度過哀傷,重新展開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安寧療護的終極目標。
  • 3.什麼叫做安寧療護醫療團隊?
    團隊中至少包括了醫師、護理人員、社工師、宗教人員及志工,其他則視病人之需求,加入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藥師...等,一起來照顧病人及家屬。

    4.安寧療護是安樂死嗎?
    不是!
    安寧療護反對安樂死,病人若尋求安樂死是因為他太痛苦,希望早日解脫。安寧療護希望協助癌末病患度過最後一段安適、有意義、有品質的生活,而盡一切努力照顧病人,讓他們安樂活到最後一刻,絕不會不給予醫療行,為而刻意結束病人的生命。節錄於安寧基金會

    心肺復甦術(CPR)發明,繼之以不斷發展的高科技醫學,它雖然延長了人類的壽命,但並沒有提高人臨終的生活品質,反而使醫療提供者,尤其是醫師,產生了與自然爭命的妄想,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在醫院中瀰留,而臨終前,幾乎都得經過醫院�急救團隊的心臟按摩、氣管內管充氣、心臟電擊以及心內或靜脈注射葯物等驚心動魄的心肺復甦循環操作,一直到家屬不忍心,要求醫師停止,或急救團隊累到無力繼續,才肯放棄急救,宣佈死亡。或者在極力搶救安上人工呼吸器後,病人未能甦醒,並且必須一直依賴人工呼吸器以維生;或雖脫離了呼吸器,但卻喪失大腦功能,無法恢復意識,成為植物人狀態。 
    CPR本來是為了挽救急性惡化的病人,如溺水、觸電、車禍或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可能因CPR而救回一命。至於慢性逐漸衰敗的病人(如老年失智症、運動神經元疾病或植物人)或惡疾(如癌症、愛滋病)臨終的病人,在呼吸衰竭時,再將之送入加護病房,並施於CPR,除了延長病人的痛苦及干擾病人的安詳往生外,實在沒有什麼醫療的意義,更反而造成醫療成本及社會資源的浪費。

    美國加州率先在1976年通過「自然死法案」,推行「生預囑」,至今幾乎已擴展到全美國及加拿大。「生預囑」或「生前預囑」,又稱「預立指示」,讓我們可以在健康時,或還沒病到沒有能力表示意願時,即以書面表示臨終時的抉擇,最重要的是接受或拒絕CPR。
    在病人臨終時,生活的品質可能優於生命的延長,醫師在此時,如能尊重病人意願,提供協助,讓病人有尊嚴的死或安詳的往生,其實也符合醫學倫理的行善、無傷害及病人自主等三大原則。

    隨著上述國外生預囑及自然死觀念之影響,及臨終關懷安寧療護之推動,如對末期病人,臨終時再給於CPR,增加病人及家屬的痛苦,違反安詳往生的理念。
    我國終於在2000年5月2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6月7日由總統公布(華總一義字第8900135080號令),正式施行。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賦予「末期病人」有拒絕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權力(第七條),未成年人得由其法定代理人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第七條)。

    末期病人「指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第三條)。二十歲以上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之人也可在健康時預立意願書言明臨終時拒絕心肺復甦術,或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由代理人在其病重無法表達意願時代為簽署拒絕心肺復甦術(第五條)。 

    病人若在陷入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前未簽署意願書或指定代理人,也可由其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拒絕心肺復甦術(第七條)。一個人如果不願親屬在最後關頭做出違反自己意願的決定,最好及早預立意願書或預立代理人,清楚表達意願。

  • 『心肺復甦術』:指對臨終或無生命徵象之病人,施予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第三條)。
    依照此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只要有上述之意願書表明拒絕施行心肺復甦術,經過兩位醫師(其中一位需為專科醫師)診斷確定為末期病人,則醫師可依法在病人臨終時不予施行上述心肺復甦術之各種醫療措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合乎一般人的要求,也合乎醫學倫理及法律的規定。(本篇文章作者為:陳榮基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

    癌未患者在加護病房,難善終? 
    癌症末期的安寧療護推廣多年,善終照顧的理念已漸為國人接受;相較之下,加護病房也常收治病危患者,許多人經搶救,仍無力回天,卻因缺乏安寧療護的作法,往往全身插滿管線,死亡過程無意義延長,徒增臨終前的痛苦。 

    台大醫院的調查便發現,過去一年間,神經外科加護病房的三百多名患者,三分之二雖都自行或由家屬簽署了放棄急救同意書,但過度醫療情形仍普遍存在,顯示部分醫師不「習慣」讓病人放棄積極治療。

    台大神經外科醫師黃勝堅舉例,有六、七成放棄急救的ICU患者,直到死前都還在驗血、照X光,這些例行檢查對臨終患者一點意義都沒有,曾有家屬會質疑:做檢查目的何在?連醫師也答不上來,他們只是依慣例執行照護,卻未深思這對患者好不好。 

    此外,四成已放棄急救的患者還在使用第三線抗生素,超過三成的人在洗腎,更有8%使用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黃勝堅說,如果患者還有救,這些積極治療當然有必要,但對已面臨生命終點的人而言,這些治療恐只是延長死亡的過程,徒增受罪。 

    黃勝堅強調,加護病房的生命終期照護,應以患者為中心,減少其死亡過程的痛苦;所以,像患者自行呼吸不順,可考慮以麻醉減輕痛苦,讓他慢慢自然離開,未必得裝上呼吸器,以免存活時間延長,痛苦也拉長。 

    不過,國內的醫師、家屬對ICU的安寧療護,多半仍採逃避態度,所以,簽署放棄急救時,往往患者已裝上呼吸器等維生設備,依現行法律,維生設備一旦裝上,不能自願撤除,因此放棄急救者高達六成以上死前還在用呼吸器。 

    醫師建議,重症患者應在生命徵象還穩定時,就考慮生命末期照護,最好在進ICU後的一、二天內就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但這是有備無患,不表示一定會死,也非醫師不管病人死活;像國內75%患者在簽署放棄急救兩天內就死亡,其實都已太晚。
  • 事實上,及早簽署放棄急救,不僅患者減少臨終前受苦,也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醫療,節省大筆費用;根據美國研究,若能及早簽署放棄急救,不使用維生設備(如呼吸器等),醫療費可減少一萬美金,約三十多萬台幣。    文章摘自【2006/01/09  民生報/記者薛桂文╱報導】

    癌末患者與家屬所面臨的問題

    1.  要不要告訴病人癌症末期的事實
    病情告知的問題,我們通常會擔心告訴病人真相後,對方會承受不了,害怕沒辦法處理後面的情緒反應,當他得知病情後是不是會意志消沉、抑鬱而終,甚至不想活了。至於到底要不要告訴他,可以怎麼告訴他,我們會因病人的特質及需要而有不同的講法,有的人覺得需要被告知,好預做一些準備,有的人不希望知道,因為死亡對自己的威脅實在太大了,就像有的人可以接受自己長瘤,但聽到得癌症就受不了,很多人早就知道自己得什麼病,只是他們也擔心家人會沒辦法承受,也同樣配合著演戲,其實互相隱瞞是很辛苦的,告知病情是一種藝術,我們會漸進式的了解和協助他,也會婉轉的由他來告訴我們他的想法。
    許許多多中外的研究顯示,無論有沒有告知病人,他都會明白自己病況的嚴重性。尤其癌病,是漸進式走下坡的疾病,病人只要意識清楚就能從自己身體訊息中發現真相,要不要告知,需視病人的接受意願而定。如果病人想清楚明瞭他會詢問,如果病人主動詢問,就應該誠懇答覆,否則與病人無法深度溝通,彼此演戲,互相感到孤獨,也無法交代後事,完成心願,會造成生死兩憾。
      如果病人不問,則表示他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則不必主動告知;但有時病人會觀察家屬的態度,如果他感受到家人都刻意隱瞞,故做樂觀,病人會敏感地順從家屬的意願,假裝不知。如果以病人的需要為中心的照顧,則家屬應放下自己的情緒及需要,而準備好隨時答覆病人的需要。
     
    2.  因為欠缺專業知識及經驗而不知所措
    若再加上家人彼此間的意見不同,莫衷一是,更是困惑。對於病人的醫療選擇,照顧處所的選擇,以至去世後的喪葬儀式,家屬之間可能會因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而意見分歧,而家屬的決定可能也並非病人本身的意願,無論對誰都沒有好處。最妥善的辦法,是把決定及選擇權還給病人,讓病人自己做主,則病人心安,家屬也不會因意見不同而困擾了。若因專業知識的缺乏而不知所措,則應諮詢專家求教正路。

    3.  要不要急救
      另一項在台灣醫療界相當普遍的現象是----臨終病人的家屬懇求醫師盡量救治病人,所以當病人呼吸心跳停止時做一套心肺復甦急救(CPR),使病人疼痛不堪,臨終乃受盡折磨,最後仍不免去世。因為急救只是暫時挽回心跳呼吸,延長數小時,頂多數天的生命,病人的癌症本身仍在繼續性變化,急救並不能真正挽回他的生命。在醫院中,常見到病人因為痛苦會去拔急救時插入氣管的管子,所以醫護人員就會把病人的手綁在床沿上,病人插著管子不能言語,全身又動彈不得,只能流淚,有時病人會生氣家屬及醫療人員給他如此折磨,而閉眼不看人,含恨而終。
  • 一般民眾並不明白所謂的「急救」是如何做法?也不知它的後果如何?通常醫院中的急救術是在病人的氣管中插入一條很粗的管子,外接呼吸器,以助病人呼吸,病人若心跳停止,則利用電擊或心臟按摩術助他恢復心跳,這方法有時會壓斷病人的肋骨,這套急救術如用在急性病患如:車禍、溺水、觸電等意外事故或心臟病人時,常可挽救寶貴的生命,是極珍貴有效的方法。但若用在癌症末期病人,則除了增加病人許多折磨痛苦之外,並不能恢復生活品質,或許可延長幾天時期,但並不能真正挽救生命,毫無意義可言。

    英、美的醫療界曾對此一問題詳加探討,目前在醫學倫理上已不為末期癌患做急救,是符合倫理的行為。許多癌症病患也自己早已簽好同意書,請求醫院到時候不為他做急救(DNR.Do  No  Resuscitation)。台灣社會因有的家屬,會在病人去世後告狀醫院不做急救,因而醫師明知急救無意義,為應家屬要求而做,傷害的只有病人受折磨而死。最好的辦法是病人及家屬對於急救都有真實的認知,事先要求醫師不要給予急救,並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意願書或同意書,讓病人平安尊嚴的去世,或是臨終時出院回家,在家中安然而終,免去急救時的折磨痛苦。本文摘自【曇花一現,美善永存---癌末患者的心路旅程】作者:趙可式教授

    當病人不得不活在病中之後,還有一段病床邊的拔河要進行,因為多數的健康者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採用健康世界的心態來照顧和陪伴,比方說:有力氣就要多運動,要努力吃,還會恢復健康。這樣的健康態度,在一般的疾病行得通,到了臨終病人卻行不通。臨終病人告訴我,除了疾病的痛苦以外,他們要面對第二種痛苦,那就是「被照顧」的痛苦。被照顧的痛苦有時候比病還要苦,因為病人沒有辦法抵抗巨大的健康意識型態,更何況照顧者是「為了病人好」。然而這樣的「好」,已經不是臨終病人的身體可以負擔得起的。(文章作者:石世明心理師)
  • 很訝異你還在看這篇文,看到這裡,你是否和我一樣發現到:我們都有愛,但卻不知道該如何去愛或釋放愛的本能,面對親人的離去的同時,這股被壓迫的能量終於爆發,才體悟到在生命的課程裡,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面對失去的,學會放下,並且好好珍惜著現在擁有的∼!


    我們處在一個「悲傷困難」的社會,有太多的悲傷與失落潛藏在心靈底部,等待宣洩的出口。「死別」悲傷更是無人能倖免。在面對自己及別人的悲傷時,能做的便是找出讓自己宣洩的方法,我則用閱讀來抒發情緒。很幸運的,我在《西藏生死書》�,看到了臨終關懷的描述,領悟到:癌症病人並不是到了一個必須「等待」死亡的階段,如果病人與家屬都能在心靈上獲得適當的輔導,將有更充裕的時間去「面對」生命中僅有的每一刻。用另一種態度,正確了解死亡,從容準備,反而能更珍惜活著的滋味!

    人生的路程,若不是刻意,我們無法陪誰“一起”走到盡頭。如果家裡的人不忌諱談死亡,那麼可以找個時間彼此談談若是面臨死亡時,你希望做什麼呢?比如說喪事的安排....或是想見的人....或是預先寫下自己的"遺書"  ,寫下自己想要安排的事情......。「預立遺囑」,不但可以將身後事做妥善安排,減少家人的困擾,還能讓我們透過對生命的回顧與檢視,更深入認識自己,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

    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幾本好書,也許您也讀過,讓我們一起寫下她的好。

    書名:        西藏生死書╱作者:  索甲仁波切╱譯者:  鄭振煌╱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簡介:珍惜生命  本書教生教死,因著認真看待生命,才能認真面對死亡。因著嚴肅直接地教導死亡,才會尊嚴地活好生命。它從西藏佛教的生死觀出發,具體有系統地闡述生的修習及死的修習。臨終者如何在大安詳中放下,而在臨終者床邊的關懷者也學得重要的叮嚀。   
    大多數人自然都希望死得安詳,但如果大家的生活充滿暴力,如果大家的心總是被憤怒、執著或恐懼等情緒所控制,顯然也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詳。因此,如果希望死得好,就必須學習如何活得好:如果希望死得安詳,就必須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養安詳。在這一本契合時代需要的書中,作者深入討論如何認識生命的真義,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

    摘錄:也許我們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因為,不知道我們到底是誰?我們相信自己有一個獨立的、特殊的和個別的身分,但如果我們勇於面對它,就會發現這個身分是由一連串,永無止盡的元素撐起來的。我們的姓名,我們的傳記,我們的夥伴、家人、房子、工作、朋友、信用卡...我們就把安全建立在這些脆弱而短暫的支持之上。因此當這些完全被拿走的時候,我們還知道自己到底是誰嗎?
    ....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個我們不認識的人,一個令我們焦躁的陌生人,我們一直都跟他生活在一起,卻從來不曾真正面對他。我們總是以無聊或瑣碎的喧鬧和行動,來填滿每一個時刻,以保證我們不會單獨面對這位陌生人......這是個悲劇。

  • 如何道別?你必須學會放下,不只是緊張關係而已,還有臨終者。

    如果你攀緣著臨終者,你會帶給他一大堆不必要的頭痛,讓他很難放下和安祥地去世。
    有時候,臨終者會比醫生所預計的多活幾個月或幾個星期,經驗到深刻的肉體痛苦。龍葛雅(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的作者)發現,這樣的人要放下而安祥地去世,必須從他所愛的人聽到兩個明確的口頭保證。第一、允許他去世,第二、保證在他死後,他會過的很好,沒有必要為他擔心。

    如何允許某人去世,告訴他們:想像坐在他們所愛的人床邊,以最深切最誠懇的柔和語氣說,我就在這裡陪你,我愛你,你將要過世,死亡是正常的,我希望你可以留下來陪我,但我不要你再受更多苦,我們相處的日子已經夠了,我將會永遠珍惜現在,請不要再執著生命,放下,我完全誠懇的允許你去世,你並不孤獨,現在乃至永遠,你擁有我全部的愛。

    shih-yun說得很好,不僅是臨終本人,還有他的家人,都應該學習如何放下。

    臨終關懷運動的一項成就,是幫助全家人面對悲痛和對於未來的不安全感,有些家庭拒絕讓他親愛的人離開,認為這麼做是一種背叛的行為,或是一種不愛他們的象徵。龍雅葛勸這些家人,想像他們是在臨終者的位置上:想像你就站在一艘即將啟航的郵輪甲板上,回頭看岸上,發現你所有的親友都在向你揮手再見,船已經離岸了,你除了離開之外,別無選擇,你希望你親愛的人如何向你說再見呢?在你的旅程中,怎樣才能對你幫助最大呢?

    這種簡單的想像,對於每一個家人在克服說再見的悲痛上,其實是有很大的幫助。
     
    書名: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作者:  克利斯汀•龍雅可╱譯者:  陳琴富╱出版社:張老師
    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要經歷許多次的死亡,包括我們的親人,最後自己也難免要面對此生最終的挑戰。面對這些最艱難的問題,龍雅可女士帶給我們信心與激勵:在自己都恐懼死亡的情況下,如何幫助遭遇不治絕症的朋友?我如何與癡呆症的人溝通?當父母、兄弟姊妹、配偶臨終時,我如何讓她們平靜?我如何平撫、結束自己的悲傷?
    這本書,讓我們重新了解死亡,並知道如何為死亡做好準備,以致在死神到來時,能夠從容而了無牽掛的離開人世,讓生死兩安,這的確不容易。作者龍雅可女士更以她個人喪親的經歷,結合了她往後所從事的安寧療護與訓練工作,以及藏傳佛教慈悲與智慧的教法和實修精要,用在臨終關懷的領域上。這使得人們在面對死亡的境界上更向前邁進了一步。 
    《面對死亡  尋找希望》可以當作是每個人面對死亡、幫助親人、關懷看護工作的基本手冊。是一本優美而有深度的著作,肯定會成為探討生與死的經典名著。
      _節錄_
    假如我死時你不在我身旁
    請別擔心也不必感到遺憾
    有時你的出現對我是一種安慰
    有時卻會障礙我的離去
    如果你想對我說什麼或做什麼
    請早
    那樣在我不預期地突然撒手時
    你不會有遺憾
    當你獲知我已離開人世時
    請萬緣放下
    記住
    我感激你為我做的一切
    我最需要的是你的慈悲及真摯的祈禱
    祝福我
    讓我安心地走
     

  • 其它相關資訊:
    2006元月起「安寧病房」納入健保給付;鑑於國內每年約有三萬人因癌症死亡,卻可能飽受疼痛之苦及其他身心折磨,中央健保局決把安寧療護全面納入健保給付,凡通過安寧療護機構評鑑合格的醫院病房,都可獲定額給付,按日計酬4930元,讓癌患及其家屬身、心、靈皆平安。    資料來源:【民生報記者╱記者高泉錫╱整理2005/12/31】
    當失去一位所愛的人,可以用以下的方法讓自己慢慢的走出傷慟。 

    1.承認這個事件的重要性與力量 
    一個至愛的人死了,動搖了我們生命的根基,雖然經常是令我們很不舒服的,但這也是很自然的。我們往往會因而覺得雜亂無序、孤獨與失控,不要去抗拒這個悲傷所引發的有力的能量,而是學習藉此機會動起來,需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一天一天地慢慢來。 

    2.每天花時間去重視你的悲傷 
    設定一個在你家裡或在大自然中一個受保護而能免於干擾的庇靜所,在那兒你可以每天花十到二十分鐘的時間,去對你的悲傷完全敞開,使用這個靜地逐漸地你將發現,一個每天有一些時間進入你的悲傷的規律,然後你可以隨它去,而專注於每天的工作。 
     
    3.提出與你所愛的人尚未完結的事情 
    在所愛的人過世後,浮現對他的未解決的情緒是很平常的,哀悼的期間正是去治癒這些傷痛與向舊傷說再見的重要時機。 

    4.  參與新的家人互動形式的建立 
    在雙親中的一人過世後,家庭系統往往會陷入混亂與變動中,以相同可預測結果的舊互動模式,現在已經行不通了。整個家庭可能會被打亂幾個月,以尋求一個家人彼此之間相處的新平衡。當這個家庭已經敞開去做改變時,也是管窺一個新系統建立的時機,你可以投入這個新系統或有意識地參與,那對你而言是很健康的新形式之建立。 

    5.探索你生命的方向與品質 
    一個至愛的人之死,經常引發一段時間的痛苦,質疑我的人生將要何去何從?什麼是我真正看重的?我的信念是什麼?我的生命真的重要嗎?這段質問是哀悼過程的重要部份,經過追問之後,新的觀點方向與選擇也會隨之而起。 
  • 6.  不要強迫自己「回到正常」 
    很多人期望悲傷會在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結束,悲傷自有其曲調、本質與時機,它會抗拒我們想控制它的嘗試。有些會有一個明顯的轉變,出現在你父母過世的週年忌日左右,然而一年年過去了,悲傷也可能隨時湧現,把每次悲傷的浮現視為更多痊癒的機會。 

    7.  給你自己養分、愛、保護與鼓勵 
    澄清那些你曾想要從所愛的人那兒得到,而他無法達成的期望,再看清以往的關係是什麼,而不是你想要的是什麼時,你才可以哀悼那所愛的人所無法給你的,也開始去感激他曾經給過你的。 
     
    8.讓你的朋友知道你想要什麼與需要他做什麼 
    給他們一些可以幫助與支持你的建議方式,可能是幫你帶一餐飯,跑跑腿、給你抓抓背、陪你散步、定期來看看你….等等。要讓他們確知你的需求,好讓你退卻休息一下,如果他正在做的並不是支持性的,就要讓他知道。鼓勵你的朋友教育自己有關悲傷的知能,以使他們知道什麼是可以預期的,提醒他們悲傷是要花些時間去治療的。 

    9.每年紀念至愛親人過世的忌日 
    花時間去沉思或做些特別的事來紀念那個日子,要溫和善待自己,在這個脆弱的時刻,很多人會覺得沮喪與情緒化。 

    10.為改變與新觀點的產生而喝采 
    當你從悲傷的黑暗中脫繭而出時,這些改變與新觀點將開始明示你的人生,如果你覺得已經準備好了,就依據新的想法啟示與洞察行事。轉載自【生死一線牽__超越失落的關係重建】 
     
    『安寧療護』這樣的觀念推廣,真得很讓人覺得讀來無趣或且過於沈重。如果,您耐著性子看完了整篇文,真得該給您一個熱鬧的掌聲,或許您也願意和大家分享您的心情和看法,也許您有不同於此的想法;無論如何,能給予或分享就是一種幸福∼。
  • 我爸爸也是肺癌過世..

    我的經歷談..
    化療做到最後身體很虛..早知道..我不要讓我爸做.
    我爸後來好像感冒吧..可能太虛了..
    進醫院後..一直到他離開..在醫院過了好幾個的時間..
    那過程...太痛苦了...
    我不想提了...

    我只能說....如果一直沒有辦法自行呼吸的話..化療不必作了..身體沒有辦法承受啦..現在能維繫他的生命才是重點....
    因為化療就是注射毒藥去殺死癌細胞..

  • 我說一下我爸治療過程好了..

    我爸一開始被誤診為肺結核..
    吃藥吃了一年..覺得越來越嚴重..就去長庚檢查..
    做了支氣管內視鏡才知道有腫瘤..那時候已經第4期了..
    因為腫瘤長在氣管裡面..普通胸部x光片根本照不到..
    因為長庚嘟沒病房..後來我們就回雲林了..一開始有吃中藥、草藥...後來才有化療過幾次..才3.4次吧..就因為身體太虛一直喘就住院了..

    沒幾天也是快喘不過氣..就送到加護病房插管了...

    有出來普通病房過..又進去...中間有幾天有拔除呼吸器.
    後來在插管就沒辦法了..最後只好做氣切...

    中間過程..唉..
    因為我家只有我跟媽..我媽那時候身體也很差..還在洗腎..也是動不動就住院..只有一個妹妹已經結婚..那時候他又懷孕..只有我能在醫院照顧爸爸..
    那時候我覺得自己也快死了..爸爸在加護病房時..我待在家屬休息室..常常接到電話..你爸再急救..趕快來..

    有一次半夜3點左右..又接到電話了.這次.我爸是已經沒有心跳、呼吸正再急救..我一個20幾歲的女生孤伶伶的在加護病房外面等待..那時候我也不敢打電話給我媽..怕他承受不住...後來終於恢復心跳了..可是還是很危險..醫生叫我要有心理準備..

    休息室理的東西我都已經打包好了...
    沒想到..我爸求生意志真的很強...慢慢穩定下來..可是..卻從此再也沒醒來...只有眼睛會睜開..全身嘟不能動了..一直這樣..中間有幾次..醫生嘟叫我要有心理準備..胸部x光片照出來..都是一片白..可是..我爸又撐了過來..真的好不捨..

    後來我爸被趕出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不是病情好轉.....是因為醫院要賺錢....又過了2.3各月吧..我爸過世了..

    過程的痛對父親的不捨...是我一輩子無法抹去的傷痛..

    版主..加油..

回應...
 返回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