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子房是舊譯名@@
不過我看新版的克莉絲蒂小說
他還是翻彈子房啊~」
TO 小米:
關於這一點 我有個看法
那譯者一定是位老傢伙,所以才捨撞球間不用而就彈子房
在民國四十~六十年代臺灣地區,彈子房散發出一種叛逆貪玩遊手好閒的氣味,而不良少年打架鬧事更是想當然爾的刻板印像,所以譯者可能帶著一點對那大江東去永不回頭的古早歲月的緬懷心理吧。
不似今日撞球成為中華民國在世界體壇稱霸而讓長輩不再將此項運動視為洪水猛獸。
這是我個老傢伙對譯者同理心的推測。
其實「撞球」這項運動(或說技藝or比賽)歷史悠久,分歧亦多
最早的打法是開侖
演變成英式
再生出花式
英國球檯長而寬 有pool的暱稱
花式球檯較小 也就是在臺灣隨處可見撞球間的擺置
所以英國小說中的「彈子房」的確有別於「撞球間」因為英國主流一直是英式撞球而非九號球或八號球或14/1的花式打法。
當然在中文中譯成撞球以統而言之並無不可,只是讀者要在腦中勾勒一幅想像劃面時,不妨看看Espn英國撞球公開賽,可略知大英帝國兩百年日不落而培養出的慢條斯理慢工出細活的休閒娛樂(更別提動輒卯上一、二的禮拜的板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