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共同基金黑洞 台灣浮現五大陷阱(五)

*弊病四:投信公司用投資人的錢賺自己的錢*

更讓人生氣的是,共同基金超高收費的背後,隱藏的可能又是另外一個利益糾結的弊病。

在投信界另外一個公開的祕密就是「交換單」,也就是投信公司主管和證券公司聯手炒作股票,自己再賺取佣金。投信公司主管承諾在某家證券公司下單買賣股票,證券公司將佣金退還給投信主管,納入主管自己的口袋。

「目前市場行情是下單1億,退佣4到6萬,」外商投信公司的高階主管指出。這位一年前總公司派來的空降主管,因大力整頓紀律,受到其他同事的排擠。

在國外,也有退佣,但卻透明化,券商退佣金額,必須用在投資人身上。譬如,佣金用來購置投信公司電腦設備,研究報告等,而且必須清楚揭露在公開說明書上。

在台灣,退佣變成龐大的個人紅包,部份投信公司為賺取個人退佣,刻意製造不必要的成交量,造成超高股票週轉率,收取手續管理費用,讓利潤滾進自己的口袋。以去年來看,股市平均週轉率約百分之兩百,至少六成的共同基金週轉率高於市場平均,基金週轉率高,績效不一定好,反而增加投資人的投資成本。

統一奔騰基金、兆豐國際高科技基金,這兩檔基金的年週轉率,甚至超過百分之一千,是週轉率最高的兩檔基金。也就是說一年內整個基金持股內容換了十次以上。

*弊病五:走馬換將,1.5天換一個基金經理人*

不只基金持股週轉率高,基金經理人更換速度,更像旋轉木馬,讓人目不暇給。

一家過去由財團主導,現在賣給外商的投信公司,以前財團負責人擔任副董事長,親自主持每週一次的會議時,基金經理人排成一排,副董事長拿著基金每週績效瀏覽,看到績效不好的,就指著基金經理人說,「你這禮拜做不好下來,某某某頂你的位置。」

這家投信每檔基金都有掛名的基金經理人,掛名永遠是某某,但有6位候補經理人。參與會議的主管同情地形容,這些人就根本不是被請來,好好打一場球,反而像「救援投手」,隨時待命救急。

*劣幣驅除良幣封*

投信投顧公會統計,最近九個月內,有183位基金經理人更動,平均每1.5天就有一個基金經理人被換。在這樣壓力與生態下,年輕經理人為賭短線績效不擇手段。贏了是明星。輸了,換家公司,再來一遍。

早上九點,在敦化南路的星巴克咖啡廳,基金經理人匆匆點好外帶的大杯焦糖瑪琪朵,喝完就走,「公司換來換去都還是在這條馬路上,」去年剛剛從本國投信換到外商投信的一位基金經理人說。

今年四十歲的紐約人壽投資長邱華創,自己也曾是基金經理人,他觀察,「年輕的明星經理人,看好什麼股票就把全部資金重壓,完全沒有風險概念。他們真的好瘋狂,拿別人的錢在賭,完全沒有想過手中掌握的是『公器』。」

這五大弊病抽絲剝繭,投資人、主管單位和業者都各有責任。輔大金融所教授葉銀華指出,許多投資人只在乎投信公司是否賺錢,不在乎誠信有瑕疵。在台灣,誠信明顯出問題的公司,只要能幫投資人賺錢,投資人照樣支持,造成市場上劣幣逐良幣的畸形現象,甚至變相支持業者往下沈淪,製造更大風險。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