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購物 你有病?
遠見雜誌 文╱陳怡萍 2004/10/26
【字體】放大 | 正常 | 縮小
購物狂,該去看醫生了!隨著信用卡、現金卡的普及,邊喊窮,邊血拚的人愈來愈多。瘋狂購物,不見得能促進景氣,九成的購物狂,卻可能已被躁鬱症、強迫症等精神疾病纏身。快把血拚錢省下來,去向醫生報到吧!
陳小姐是位月入新台幣7萬元的單身貴族,一下班就忍不住去血拚,每天都要刷上七、八次卡才「舒服」,每個月累積的卡費比薪水還多,信用卡刷爆了三、四張後,家人開始發覺事態嚴重……。
已婚的王先生,一走進3C賣場及量販店就出不來,電腦零件、生活日用品都是一打一打買,家裡不但變成倉庫,為了繼續買東西還得向銀行借錢,搞得太太快要崩潰……。
許太太的先生到大陸經商,一個人獨居台灣,由於寂寞、頓失依靠,她開始上街狂買高檔皮包、皮鞋、名貴寢具等名牌貨,半年內就花了4000萬元,回國後的先生看著帳單,只能頻頻搖頭……。
這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做著同一件事——「瘋狂購物」。過去被認定只是對衝動控制有所障礙,或具特殊行為模式的「購物狂」,將被美國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列為正式、明確的精神疾病,歐洲的「國際疾病分類」手冊也即將跟進。
由於現代人壓力大,「購物即是享受」「購物代表時尚」的訊息更不斷強力放送,用瘋狂購物來紓壓的案例變得屢見不鮮。臺安醫院精神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舉例,根據美國一項1990年代初期的研究顯示,約有25%的人會有瘋狂購物的念頭,實際具有購物狂行為模式的人約為1%,「但去年的數字已經增加到6%,十年成長了六倍。」「的確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方俊凱說,過去幾乎沒有聽過患者有這種病症,「但現在一個月就會碰到一、兩位。」
臨床心理師柯書林分析,由於資訊的發達以及全球化的衝擊,人們對於自己精神與物質生活的要求愈來愈高,加上台灣近年來信用卡、現金卡的廣泛使用,因此瞬間產生了一堆用購物來紓壓、填補心靈空虛的「不正常行為」。
病症纏身 愈買愈瘋狂
病態性購物狂可以區分為單純的「強迫性購物症」,以及由「躁鬱症」所引發的購物衝動。
許正典醫師表示,強迫性購物症的患者會不斷出現「非買不可」的想法,甚至揮之不去,進而產生不斷購物的行為模式,但買完之後發現自己買了太多不需要的東西而開始後悔、懊惱,「這些人買的時候很開心,買完就會想要把自己的手腳都剁掉。」
方俊凱醫師補充,強迫性購物症的患者,就像會反覆檢查門窗有沒有關好、反覆洗手的傳統強迫症一樣,反覆的不斷購物,雖然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合理,但是卻「忍不住」,非持續做這件事不可。除了「非做不可」外,強迫性購物症的患者在購物時,也會專注於某一、兩樣東西。方俊凱醫師舉例,自己曾接觸一位「只買鞋子」的強迫性購物症患者,每天都要花7000、8000元以上的金額購買各種鞋子,只要一天不買這麼多鞋就會感到痛苦,短短一個月就花了幾十萬元買了上百雙鞋。
除了強迫性購物症外,「瘋狂購物」也可能是躁鬱症的病徵之一。許正典強調,躁鬱症所引起的購物行為並非持續性的,而是當躁症發作時,患者會有「我有很多能量,我很厲害」的跳躍式思考,而產生瘋狂購物的行為,「譬如我會認為自己是院長,所以要買一堆醫療器材跟房子來蓋醫院。」